第186章 坏人(2/3)

古、中古、近古,当今几个阶段,进而明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那种想用老一套办法去治理当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

韩非的进化历史观在当时是进步的。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韩非把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难得的。韩非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寡的关系,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

韩非反对天命思想,主张天道自然。他认为“道”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才有了万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宇内之物,恃之以成。”(《解老》)韩非同时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这个哲学概念,并论述了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也。”(《解老》)“理”在韩非看来,就是事物的特殊规律,人们办事应该尊重客观规律。

韩非的认识论继承了先秦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他提出的反对“前识”和“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韩非反对“前识”的观点。所谓“前识”,就是先验论。韩非主张“虚以静后”,通过观察事物得到认识而非妄加揣测。

韩非提出了“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君》)的着名论题。“参”就是比较研究,“验”就是用行动来检验。韩非认为,不经过“参验”而硬是如何如何,是无知的表现;不能确定的东西而照着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张“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显学》)。

韩非思想中有不少辩证法的因素。看到事物不断地变化着,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解老》)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所讲的矛与盾的故事,对人们分析问题表达思想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

韩非的政治思想为中国封建统一事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哲学思想包含了相互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开拓了人们的思路。韩非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思想家。

《韩非子》是韩非主要着作的辑录,共有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里面的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里面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中独树一帜。

韩非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是封建**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韩非还继承了荀子关于封建**的一些思想,并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从而成为封建**主义思想的倡导者。

虽然我们可以儒家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2与封建**主义思想有一定关系,但是都不如韩非讲的明确。《韩非子忠孝篇》:\"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中央集权封建**主义思想的形成,是时代需要的产物。战国时代,封建诸侯已经建立了政权,并进行了改革。处于战国中期的孟子虽有\"定于一\"的大一统思想,但那时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旗鼓相当,谁也吞并不了谁,还没有具备统一的条件,因此,不能提出封建**主义思想来。只有到战国晚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强盛,统一六国的条件已经具备,在客观上有了封建**主义思想的迫切需要,因此,才有韩非的封建**主义思想的产生。

韩非所的君臣关系与孔、孟所讲的君臣关系有很大的区别。孔子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关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4孟子还认为,国君若不行\"仁政\"就可以流放,甚至还认为杀昏暴之君不叫杀君,而叫\"诛一夫\"。这里,不存在臣对君绝对服从的问题。

《韩非子备内》认为,君臣之间,国君与其家庭成员和左右亲近之间,都充满着尖锐的矛盾。他,群臣服从国君,并不是有骨肉之亲,而是受到国君权威的束缚,不得不如此。事实上,朝廷里如《韩非子杨权》所:是\"上下一日百战\"。\"臣之所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也。\"一旦臣下羽毛丰满,条件成熟,就可能对国君取而代之。因此,要巩固国君的地位,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韩非杨权》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即把一切大权都集中在国君一人手中,全国各地都对国君负责。《韩非子外储右上》:\"能独断者,故可以王天下。\"韩非这种思想,在君臣关系上,是站在维护国君的绝对统治权的立场上话的,它直接为**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秦王朝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