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帝国历史

(其实这章可忽略,纯粹历史铺垫)

非常惊讶,我看到了如下历史:

公元60年之前的历史,和自己生活的那段历史是吻合的,60年后,历史出现了变化,64年,太平天起义成功的推翻了清政府,攻陷北京,清帝退守东三省,洪秀全南京称帝,改南京为“天京”,建立太平天,65年“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叛乱,洪秀全被诛全族,忠王李秀成率军突围,后反攻天京,平息东王之乱,在军、政、民等各界拥护下,忠王李秀成于65年称帝,定都南京,改号为“华夏”,年号“华武”史称“华武帝”。复改天京为“南京”。

华武帝登基后,不居功自傲,整饬吏治,励图治,广开言,积极接受新事物,其时我大地饱受帝主义摧残,900年,联军联合进攻南京,华武帝率领南京军民奋起抵抗,击溃五万联军,击毙联军两万余,俘虏万余,法、美、俄三先后退出战争,宣布承认华夏帝,与华夏帝签订条约,赔款以求华夏帝释放俘虏,华夏帝允诺。但英、日、奥、德、意战败后依然保持强硬度,遂与华夏帝继续交恶。

经此战,华武帝深知政体误,于90年下诏宣布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参与变法,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文化上,废股,兴西学;创办南京大学;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家富强。

90年末,梁启超出任华夏帝第任首辅大臣,组阁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定宪法,改革政体,实施三权分立,李氏皇室保留军队权利,是年,谭嗣同出任华夏帝三军总参谋长,改革军队,原太平军更名为华夏帝民军,帝皇帝为最高军事长官,为唯的元帅军衔,改旧式军队体制,实行军衔制。改太平军水师为帝民军海军,下辖东南西北四海舰队,兵员为义务兵与志愿兵结合,颁布《兵役法》。并且力排众议,于联军俘虏中招募高级军官为帝服务,大大加快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步伐。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系列改革,尽管历经艰难,但终见成效,几千年封建统治在我大地不复存在,维新变法成功。力日渐富强,军队建设步入正。

维新0年后,公元9年,第任首辅大臣孙文,并三军总参谋长黄兴提请前会议,商讨北伐满洲事宜,华夏帝世皇帝李英华准奏,遂于93年北伐伪清。

清帝自退守东三省,也经历次戊戌变法,但是由于那拉氏阻扰、列强干涉,变法失败,遂由那拉氏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势愈衰,列强干涉政,东北大好河山,被列强瓜分殆尽,日、俄等帝主义家分赃不均,在东三省大打出手,更陷人于水深火热,清政府腐败无能,味退让,已不。

93年90年,史称7年战,民军与清军在山海关线激战数年,由于列强干涉,华夏帝亦卷入第次世界大战,民军终于未能收复东三省,连年征战,财政不堪重负,迫于议会压力,90年冬,民军黯然撤军。

9年,俄十月革命,苏俄势力撤出东三省,日本以日清亲善,满蒙安保为由,派驻重兵于中东北,觊觎中原,而此时清政府已经完全为日本殖民地。

由于日军介入,帝民军被迫撤军至山海关以,随后整饬军务,无力继续北伐,主要以防为主,议会对政府、军队压力很大,鹰派阁下台,第三任首辅大臣力主发展经济,使华夏帝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为帝积累无限财富,富民强。但第三任阁是温和派,外交政策软弱,为发展经济,再退忍,致使日本军主义势力觉得有机可乘,不断对华夏帝提出非分要求,93年,日军于民军在上海发生军事冲突,入侵日军迅速被民军击溃,但阁为了息事宁人,大事化小,937年,日军以满清为大本营,咄咄逼人,悍然发动侵略战争,沿长城线发动突然攻势,军队直逼北京城下,制造际舆论,为清政府造势,美其名曰协助友邦恢复故都,软弱阁打打谈谈,瞻前顾后,联度暧……

现在的华夏帝皇帝为世李英华,年号:永康,现年65岁,在位30年,深得臣民爱戴,但身体状况堪忧,帝臣民对此无不忧心忡忡。皇储李继开,年仅岁,为永康帝唯个儿子,是为未来帝皇帝。现任首辅大臣朱绍,也是温和派,连续两任阁首辅大臣均为温和派,致使帝外交溃千里,民众对阁极度不满,议会也频频对阁施压,要求强硬外交。

……

我气儿读完这段历史,心中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沉久,分析这段历史除偏差较大,其他家貌似没有太大变化,近代些大事均有发生,现在已经是6月下旬,不知道这个历史发展,会不会有“七七卢沟桥事变”?会不会有“第次淞沪会战”?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否会发生,也是充满了未知。

这段历史编的那叫个累,得合合理,还得九不离十,枯燥无味,对故事推进没有太大作用,自己叹声辛苦吧!)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