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拍案而起(1/2)

我倒吸口凉气,这场面和那段历史惊人的相似,是不是就预示着南京大屠杀也会发生?想到这,我浑身发冷,再也不顾不上搔首弄姿,沉声道:“殿下和韩总长应该已经知道了,咱们去求见殿下。”这个时候可不是瞎扯淡的时候,想必帝上下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殿下家门口想必已经被“列位臣工”堵门了,这是正儿经的军大事。

我想了下还是给李继开打个电话,这次没用手机,而是线电话,我已经搬到皇宫了,离李继开可以说是近在咫尺,并且办公室里有专门直通殿下“办公室”的“红专线”。

很快李继开就接了电话,显然也是知道了这个消息,这小子临危不乱,说让我和廖桓过去列席下紧急会议。

……

这个临时紧急会议是在皇宫里个中型会议室召开的,我进去的时候已经是人满为患,侍卫们正在往里面搬椅子,李继开坐在正中间张不算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忧心忡忡,吧嗒吧嗒的抽着烟,像个蹲在田间地头看着遭灾农田的老农。

大约有个十多分钟,人也基本上到齐了,廖桓脸焦急的坐在我旁边,等待会议开始。

华北战区总司令、帝陆军上将潘宏阁将军率先通报了前线的况,潘宏阁将军四十多岁年纪,方头阔脸,浓眉大眼,剃了个平头,干净利落,派军人硬朗范儿,这次是奉旨回京参加新皇登基大典,却没想到北方战事溃败如斯,汇报完北方战局,兀自摇头叹息,惭愧不已。

接下来是淞沪战区司令,帝陆军上将庞明岩汇报淞沪局势,和潘宏阁将军相比,庞明岩将军文质彬彬,戴着副无框眼镜,斯文的很,相当年轻,大约四十出头的年纪,我很纳闷他是怎么混到上将军衔的,庞将军通报了淞沪前线的备战况及日军部署,和廖桓说的大同小异,尤其对在航空母舰上虎视眈眈的400架日军飞机深感忧虑,明天就是登基大典,安保问题自然是重中之重。

然后便是帝林军最高统帅李英强做明天大典的安保汇报,李英强是帝皇帝李英华的堂弟,这也容易理解,老李家的保安队长,还是得老李家的兄弟干,不过话又说回来,他要是觊觎皇位……咳咳,这话不能乱说,开会开会!

听完军方的紧急汇报,帝首辅大臣朱绍代表政府发言,这个政e都这个时候了,还在叽叽歪歪的说不要妄动刀兵,目前局势复杂,切不可再激化矛盾、刺激日军,应当寻求际社会的调停,争取和平解决,至于军方对明日大典日军可能会有军事行动的论调嗤之以鼻,说日军绝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这样敏感的大事中采取军事行动云云,惹得满屋子的高级将领都对他怒目而视。

朱绍正在巴拉巴拉慷慨陈词,我就看到李继开眉头紧皱,把烟掐,拍案而起,喝道:“够了!”——拍案而起哎!这小子终于要虎躯震“再有言降者,有如此案”了,我也觉得这个朱绍确实有点过,也不知道是猪脑子还是智商有瑕疵,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时局下,还敢大放厥词,这货在进步就是汉了。

这可不是个成的政治家应该做的事儿,在这个当口应该做的是什么估计谁都清楚——全民抗战呀!

李继开直接指着朱绍的鼻子劈头盖脸的骂道:“华夏帝的江山不是你姓朱的吧?也不是我们华夏四万万同胞的吧?”

作为太子,预备役皇帝,这话已经很重了,可以说是基本上判了朱绍政治生涯的死刑——跟不上大环境和主想,不死不足以平民愤!

这就是文官和武官的区别,武官不打仗,怎么建功立业?怎么升官发财?文官则不同,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他们奉行的准则,不费兵卒把事端理于无形,啧啧,比你匹夫之勇不可同日而语,这叫什么来着,对了——谋略!

很显然,现在这谋略惹了众怒,殿下都拍案而起了……

李继开意犹未尽,越说越激动,抨击之词连珠似的:“朱阁老,本王敬你是个老臣,直以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但是今非昔比,之暗弱,与朱阁老及政见之同者不无关系,此次堪成难,朱阁老居然仍然痴心妄想,与日寇媾和,朱绍,本王不得不怀疑你其心有异,你意何为?”

朱绍闻言至此,居然跪地高呼:“臣绍虽不敢妄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绝无心,殿下此乃诛心之言,绍殚竭虑,只图救民于水火,不忍百姓受战火荼毒,不忍华夏大地烽烟四起,至于媾和云云,臣万死不敢卖,万望殿下明察!”

瞧见没,都跪了……华夏帝的跪拜已经废除0年了,这说明朱绍确实是吓到了,预备役皇帝说这么重的话,朱阁老这个打工仔怕是要找地方应聘去了。

这时候外交大臣李育斌起身拉架:“殿下息怒,朱阁老也是片拳拳之心,心怀社稷,不想同胞陷于水深火热,只不过是对日寇抱有幻想,还望殿下明察。”

这个李育斌别看是文官,其实是铁杆鹰派,只不过直被朱绍阁压制,可以说是在文官集团中的另类,这次朱绍吃瘪,李育斌没有墙倒众人推,却在李继开盛怒之下出面说,这让很多人感慨。

韩慎这时候起身发言:“殿下,诸位同僚,莫再争吵,目前要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