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地狱就在前方(1/2)

丁云桐所谓之"大杀器",就是日本与朝鲜之间的贸易。他认为,只要掐断日朝贸易,日本马上会陷进极端艰巨困苦的地步。

前世的历史一直在解释,日本侵占东亚大陆是基于怎么样的扩大野心,但并没有解释内在的经济驱动力。而这个才是真正的原因,其他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外交的,都只是经济因素的外在表象而已。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端,其产业,尤其是棉纺织业发展极快。但日本资源贫瘠,国内市场狭窄,而且底层大众极为贫困,消费能力低下。这就决定了日本需要对外争取原料产地和市场,朝鲜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要害所在。

朝鲜内地的农民,对布匹的需求量很大,他们的消费能力很低,因此很青睐从日本进口的"小巾白木棉"。由于不同等条约的无关税贸易,使这种窄幅褚皮纤维白布,价格极为低廉,深受朝鲜内陆市场的欢迎。甚至于日本山阳道、大阪、爱知、静冈等地,有很多小型工厂,就是专门为朝鲜内陆供给这种布匹。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朝鲜是日本生命攸关的原料起源地,一个是谷物,尤其是大米。另一个就是黄金。

日本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其生产工艺,机械化能力,生产规模等等,都远远不如发达产业国,生产本钱自然也较高。为了进步竞争力,唯一的道路就是保持工人们的低工资。只有工资处在很低的程度,才干压低本钱、降低价格。

那工资很低的工人们又如何生存呢?只能依附市场上那些从朝鲜大批便宜收购的稻米了。

日本的粮食收购商,早在播种季节,就大批的进进朝鲜稻米产区,以供给贷款为诱惑,事先预定了很多收获时的产量。固然日本商人将价格压得很低,但生活艰巨的朝鲜农民很难拒尽这种勾引。

等到了收割季节,日本粮商更是直接进进田间地头,以资本为后盾,用现金一次性付清的方法,大批收购农民的谷物。这种现金付清的战术,很轻易挤垮那些资本菲薄的本地收购商。而在这一过程中,粮价同样会砍得很低。有时,日商还会用一些产业品,比如壶、锅、盘、盐、农具、煤油等,进行不等价交换。

这一时代,朝鲜的稻米、大豆、牲口等出口,完整被日本垄断。

zuihou一个就是黄金,从朝鲜大批进口的黄金,是日本金融近代化的重要基础。要知道,其他国家或殖民地的黄金贸易,都被发达国家严格管制,朝鲜是日本唯一的奶牛。

前世从1885年至1887年,仅仅三年,从朝鲜进口的黄金,就是日本国内黄金产量的4倍!明治维新初期的二十五年里,日本从国外进口的黄金里,有将近70%来自朝鲜!

这些黄金都是通过不同等的特权,在朝鲜流通日币,发行期票和银行兑换券等手段骗取套购的,有的甚至直接从朝鲜淘金者手里巧取豪夺。

什么叫经济命根子?

朝鲜的大米和黄金,就是日本的经济命根子!

而且日本根本没有其他替换方案。这就是日本几十年孜孜以求要独霸朝鲜的源动力。只要掐断这条命根子,几年之内,日本国民经济就会大乱,日本社会就会骚乱,天皇、财阀以及寄生地主的统治就会摇摇欲坠。没有选择,日本只能开战。

日本政府对这些粉饰的很好,假如丁云桐不是前世看过相干的历史书籍,又怎能洞悉其中奥妙。把握到这一点,开战的导火索就能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这个大杀器将分为三部分,也就是禁止谷物出口日本的"防谷令";禁止黄金出口日本的"限金律";以及禁止从日本进口棉布的"拒棉谕"。

三位一体打下往,日本人就会疯掉了。

8月17日,万般无奈的日本政府,正式向花房义质训令,作出让步,承认中国可以代表朝鲜进行交涉,只求能有一个体面的下台阶。

但在政府内部,却有一部分人,比如西乡从道、黑田清隆等,却认为是由于伊藤博文之流的迟疑拖拉,导致丧失了机会,私底下,他们愤恨的把伊藤称为"国贼"。

收到训令的花房义质只好转变态度,主动往找袁世凯商谈。双方在唇枪舌战了数日了,毕竟形势比人强,不得不签订了一个备忘录,基础断定了条约的框架,同一天带头围攻的孙顺吉、崔奉圭及孔致元等人,被押到日方代表前,正式处决了。

1882年8月25日,朝鲜代表金弘集、日方代表花房义质以及中国代表袁世凯,正式签订了<济物浦条约>,济物浦是仁川的另一个名称。

条约只是将中日备忘录内容细化了一下,一共六款:

第一.朝鲜须重办攻击日本公使馆的主谋和带头职员。

第二.朝鲜须对日本公使馆所受侵害进行daoqian,并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谢罪。保证今后不再产生类似事件。

第三.朝鲜须厚葬逝世亡的日本官员。

第四.朝鲜须向逝世难者家属及受伤者,支付安慰金五万日元。

第五.在本来的仁川、釜山、元山之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