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廷前的辩论(2/2)
了,朝中有些大臣尸位素餐,软弱无能,实在不堪重用,子臣想换掉几个。”
慈安点点头:“这些你就自己做主吧。我把御赏印也交付于你,以后除非军国大事,其余政务不必事事都来告诉我了。”
丁云桐和慈安又说了会话,就回了自己的养心殿寝宫。
今天他收获宏大,首先召集众多大臣,就是要好好表现,进步自己的名誉,等到英国人让步,众人自然心悦诚服,对自己施行改革十分有益。
其次,能让慈安对自己放心,固然还是垂帘听政,但拿到了御赏印,就可能大展拳脚,不动声色进行一场“静偷偷的革命”。
zuihou,通过朝会的表现,自己将来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换上自己想要的人。
丁云桐鉴戒前世的经验,在清朝末年,搞一场公然的变法维新,必定失败。由于很多人的固执不化,为了自己的利益,是用任何道理也无法说服的。还不如往做一项项具体事务,让一切木已成船,成为既定事实。用事实证实观点,用事实来转变大家。
现在第一个目标,权利,已经基础达成。
一切都可以进进正轨了。
首先是改革的物质基础,钱。1876年,清朝的财政收进不到8000万两白银,中心财政捉襟见肘,根本没有过剩的钱,要建立新军,要造铁路,要办各种新式企业,要办军工厂,要聘请外国专家,要买军火,样样都要花钱,没钱都是空谈。怎么办?
首先是裁撤绿营,提拔其中的精壮,组建未来的警察部队,同时逐步减少八旗的俸禄,这个措施应当能节俭几百万两;商借洋人外债搞金融投机,大概也能捞一把;让大部分的工矿企业由民间资本参股,这个也能搞些钱;加上自己的两百多万,再从朝廷各部预算中挤一些出来,皇宫中所有的建设全部停下来,能省全都省下来。把钱凑起来,就算是华夏银行的启动资金了。
想来想往,盼看重要还得寄托在金融投机上。
这样正算着帐,范长禄进来禀报,李鸿章,徐建寅,李凤苞,胡雪岩和郑观应,已经奉旨前来见驾。
丁云桐点点头,他知道李鸿章正在接洽赫德,购置英国的蚊炮船,后来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里,都有很多这种昂贵的垃圾货,自己尽不能让历史再产生一次。
至于赫德本人,前世的很多史书都指称清朝卖国的证据是将海关权利让与外人,实在这种责备是不正确的政治宣传。他是作为清政府的雇员,来行使他的职权。他的治理不但使中国海关迅速现代化,而且成为最有效率、最少贪污的清朝官僚机构。前世为清朝政府供给了大批税收海关税收,在1861年达到496万两,1871年为1121万两,到1902年已达到3000万两,是中心政府最稳固、可靠的财源。在委靡**的晚清行政系统中,赫德治理的海关是最有秩序和效率的一个机构。腐烂到极致的清王朝,由于把海关交给了洋人,海关就成为了中国惟一廉洁的政府部分。
丁云桐曾无穷感叹的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英国人李泰国担负海关总税务司,上海的道台多次想拉其下水,比如两条商船一起达到口岸,上海道台就建议李泰国,双方一人一条船私吞关税,但始终不能得手。洋人的廉洁成为道台的眼中之沙,但始终无计可施。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丁云桐决定在跟英国彻底翻脸之前,不往动赫德的海关总税务司的位子。
至于徐建寅和李凤苞则是未来著名兵器专家,前世历史上,李凤苞在购置定远,镇远和致远舰时,被污蔑贪污六十万两白银,郁郁而终,这辈子不会再让他蒙冤了。
另外,华夏银行创办在即,胡雪岩和郑观应自然也有很多问题要交待。
等做完这些,军机处就要开端换人了。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