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无月(二)(2/3)

忍,许敬宗便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对唐高宗加以宽慰,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游说其应早下决心才是。

无奈唐高宗心性懦弱又略显昏庸,竟都不与那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了其太尉一职和封邑,流徙黔州,但准许按一品官司供给饮食,算是对元舅的照顾,对当年为其争得帝位的报答。

这一事件终是株连了长孙一族的,被杀的皆杀尽,该流放的皆远远发配。

因武氏从中作梗,故本身应身为公主被诏回宫中的长孙铃芯,也被列入了发配名册之中。

年幼自是无知的,长孙铃芯却明白只怕此生再不得见家中双亲,更无缘进宫复见唐高宗,且,就此一别便也是再无机会与尚华见面了。

她心中尚且明白,尚华自是清之更明,故而,两个孩子相拥大哭了一场,彼此心中是多么不舍,却也投走无门。

长孙铃芯被发配离开之前,将发上两只铃铛赠予了尚华,那副依依别离的样子,顷刻间化作了相望无语却只道泪涔涔。

悲从中来却只有目送心头人离开,耳畔除了她的哽咽之声,便是那零乱的马蹄声声。

回头望着已被封条交叉贴住的长孙外邸院门,尚华死死的捏住了那一双金铃。从墙头轻松翻入院内,一片狼藉的院落中,就只有那已被踏得乱七八糟的神秘花朵中,有几株尚存且仍旧傲然挺立着,倔强的伸着花手向着天空,似要把太阳抓进掌中一般。

尚华自知身单力薄,又深晓宫中的明争暗斗。清楚此生与长孙铃芯怕是再无缘见面了,便将那对金铃随身携带着,日日夜夜都不敢离身,那份相思全化相思泪,那份痴情全寄睹物中了。

时光荏苒,不管如何艰难,日子总还是一要一天一天的过下去。

琉球国中分裂,虽是心系国内亲属,怎奈尚华并未收到回国的召书,便一直留在大唐,继续潜心学习。

如今的他,已不见了当初那份青涩的少年郎模样,渐渐长成了高挑颀长孔武有力的英俊青年。

乾封二年,尚华才被告知国内格局已定,其兄尚格窜位得权,已自成一派被拥为王了。本就无心当王的尚华中不免一块大石落地,遂听诏回国被封为舜岸府大将军。

才得以重任,府内急需人才,尚华便与多名副部日日商讨大事。

尚格与尚华为一母所出,而自己又夺了王位,心中不免升起愧疚之感。见其弟又血气方刚,品态得体,更是一身过硬武艺骁勇善战,还秉承着大唐特有的谦谦气质和大度情怀,故而不断加以重用,很快便封为随身的左右重臣。

尚华也是不负重任,战功显显,名声也很快赫赫了起来。

第二年又逢入唐进贡面圣,尚格却身染风寒卧床不起,无法便指名委任尚华代他前去,行驶附属国之礼。

一路经过长途跋涉,数月才抵达长安城。站在城外,望着那耸立高大的城门,又看着那车水马龙的一派繁华,景象亦如曾经。

今日适逢七月初七,据说这是牛郎织女一年得以相会一次的日子,由喜鹊在银河两端搭起鹊桥,以便他们可以顺利重逢。

故而,相传这一日若是真心祈愿得到一份真爱,便会更容易应验。眼下虽是天色还未全黑,城中妙龄少女便已是纷纷出去,手中提着香烛贡果,花灯彩笺,一个个急急的奔向月老庙的方向。

飘洋过海而来,又骑马奔波多日,本应疲倦异常的尚华,却心思沉浮,故地重游的感觉,有些怀念,复有些酸楚。

一行队伍马多车繁,这琉球的入朝队伍还真是壮观。

而尚华所骑的高头骏马,通体全黑,长鬃滑顺,皮毛油光发亮,身形膘肥体壮,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比起这匹宝马良驹,那马上的翩翩公子更是引得不小妙龄少女驻足凝视,手中鲜花频频向他抛出,以表心中倾慕之意。

尚华心中明了大唐民俗,全程微笑示人,一袭琉球皇族服饰加身,衬得他更是耀眼夺目。

一个姑娘手把力气极大,一只牡丹一下子便甩了过来,却不料甩得过高,那细细花枝竟直直刺中了那骏马乌黑溜圆的眼珠中。

眼睛吃疼,那骏马一下子受了惊吓,前蹄一扬便没头没脑的乱跑了起来。

街上人头攒动,突然惊了马,哪里躲闪得开,一时间惊呼四起,人群纷乱。

尚华也是没有准备,忙不迭的收紧了马缰,骏马再次扬起了双蹄。

“啊!”

一声惊呼,眼前马下竟直直摔倒一人,许是被躲避人群挤倒造成的。

把马头拉住别向一边,他心中一紧生怕落地时会伤了眼前人,便迅速翻身想要先弃马救人。

不料,有一条影子比他还要快上一步,将那人儿从地上抱起,迅速带离了马蹄的范围。

见有人把人救走了,尚华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甚至还有些庆幸没有造成什么伤害。制服坐骑之后,他翻身下来,怔怔看了过去:这人约 莫20出头,身披紫色锦缎戎袍,身佩金鱼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