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落幕(2/3)

江夏贼军冲入江东,与国中叛贼联手,内外勾结,后果不堪设想。是以,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将黄祖老贼击败,使其不敢东顾。”

徐琨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亦道:“昔日以邓禹、冯异用兵之明,也因轻敌追击,而败于赤眉流贼之手。江夏贼军连战得利,黄祖必生骄纵轻敌之心,如今正是我等反击之时。”

接着徐琨主动请命道:“我愿率敢死,反攻贼军,为将军免除后顾之忧。此战不成功,便成仁!”

“子玉……”孙权眉头紧锁,欲言又止。徐琨之前能够脱险,令他喜出望外,他不愿徐琨再以身犯险。

徐琨伏拜道:“我辜负了将军的厚望,兵败夏口,损兵折将,幸赖孙河伯海舍命断后,方才免于一死。自归来后,将军不曾有一言责备,可我心却实在难安还望将军成全。”

孙权上前扶起徐琨,紧紧握住后者的手,略有动情地道:“外兄决心如此,我自无不应之理。只是,二兄乃是我的左膀右臂,如今从兄孙河不幸战死,外兄万万不能再有所闪失,否则我日后将无所依。”

“诺。”徐琨重重应道。

翌日,天公作美,大起东风,徐琨于日落之际率众逆击江夏军。江夏军无备,徐琨乘风纵火,激战至天黑。天黑后拍竿效用大减,江东军兵精将勇的优势渐渐发挥出来,不久即击溃江夏军,削其都督陈就、大将张硕以下数千人,黄祖率军狼狈而逃。

虽然获得了胜利,可这一战完全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加之天色已黑,视线不清,徐琨无力追击,扩大战果。

孙权身在后方,急得就像热锅上蚂蚁一般,当前线捷报传回,他不禁长舒一口气,众文武也都纷纷开怀,互相庆祝。

这一战若是再败,江东基业必将危矣,所幸徐琨不负众望,成功击败了江夏贼军。

如此一来,他们便可从容返回江东,应对叛乱。三郡叛乱,在他们看来,不过是疥癞之疾,或许一时难治,却不足以致命。

至此,江夏之战落幕,孙权兴师动众,进攻江夏,不仅没有讨到丝毫便宜,反而落得损兵折将的下场。自孙河、凌操、董袭以下,仅战死的将、校就多达十余人,兵卒死亡过万,船舰损毁数百,损失可谓是极其惨重。

当然,黄祖也没好到哪里去,兵船同样损失过半。这一战,双方两败俱伤,没有赢家。

…………

刘景对江东军撤军一事毫无所知,此时其仍驻军于江陵,而诸葛亮、甘宁则正兵围夷陵。

夷陵县长站在城头,望着城外部伍整齐,肃然而立的刘景军,虽红日高悬,亦不由心惊胆寒。

刘景军数日前进抵夷陵,修造战具,今日终于要开始攻城了。

这时一把粗重宏大的声音响起:“夷陵何必惊慌,我前几天不是已经派人分别前往秭归、江陵、襄阳等处求援,我等只需坚守十天半月,援军必至。”

说话之人年约二十余岁,身长七尺余,虎目方口,容貌挺特,尤其说话,声若洪钟。此人便是夷陵守将,荡寇校尉辅匡。

“守个十天半月?说得轻巧……”夷陵县长心里没好气地道。城外的刘景军,少说也有五千之众。而辅匡麾下,只有七百余兵,加上夷陵县吏士百余人,满打满算,也凑不齐千人。

况且,刘景军兵甲精良,一看就是精锐之师,岂是己方这不满千人的乌合之众所能抵抗?

“咚……咚……咚……”

沉闷若雷的鼓声响起,夷陵县长见刘景军攻城在即,心中大惧,急忙对辅匡道:“辅校尉,在下不通兵事,留在城头无济于事,就先行告退了,夷陵城防,就拜托辅校尉了。”

辅匡鄙夷其贪生怕死,用鼻音“嗯”了一声。如此无礼之举,令夷陵县长大为光火,可他自知理亏,只得强忍怒意离去。

望着对方背影消失于城头,辅匡狠狠吐了一口唾沫,暗骂道:“无胆鼠辈!”

继而对左右道:“南贼来袭,沿途诸县,纷纷陷落,投奔贼军者,多不胜数。我受刘将军厚恩,必当以死相报,你们却不必如此。若不愿随我奋战,可取我项上人头,向南贼请降,如此则性命可保,富贵可得。”

麾下部曲皆神情激动,纷纷嚷道:“校尉何出此言?我等誓与校尉同生共死,绝无二心。”

夷陵吏士也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