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悟道(1/2)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无知者无畏。民间还有句俗语叫做:傻人有傻福。

无知或许与傻并不是一个概念,但是此时对于陶苏来言,这两者就是同一个意思。

当陶苏泥丸宫中的混沌阴阳镜冲入头顶云团之时,他的精神与意念,也被裹挟着冲入了这云团之内。

这灵根所化的云团,从外部看来只是一朵霞光灿烂的云朵,但是从内部而看,情况却是大不相同。当陶苏的意识进入了云团后,他眼前看到的只有一片混沌。

这片混沌仿佛如同天地未开之时一般,没有光,也没有暗,有的只是一片万籁俱寂。

不知过了多久,这混沌之中忽然响起了“咔嚓”一声,接着,一道闪电破空而出。而在这道闪电明灭的瞬间,混沌之中忽然多出了一道晦暗的气息,气息之中隐隐传出了某种不可言明的讯息。

处在混沌之中的陶苏,思绪本是一片空明,因此这道气息出现的瞬间,他立刻就感知到了其中的讯息。

这讯息说之中不曾包含有只字片语,但是却仿佛又包罗万千。在经过一番揣摩之后,陶苏隐隐的读懂了讯息之中的含义,这似乎是在诉说着某种光的诞生。

心头有些好奇的陶苏本待在细细琢磨一番;;; .+.,但是几息之后,又一道闪电再次破空而出,紧接着又是一道讯息凭空而现。这道讯息中所包含的意思,似乎是某种的起源。

……

不知在经历了多久之后,随着道道闪电的明灭,陶苏依次感受到了火雷电,阴阳五行等等诸般讯息。这些讯息每一道都有些似是而非,模糊不清,每一道都只是转瞬而生却又转瞬即灭,让人完全抓不到一丝一毫的头绪。

如果陶苏此刻的情况,被某些博古通今的大能知晓,一定会急的跳脚骂娘。因为他的机缘实在是太好了一些,而他也实在是太过不懂得珍稀。

这些晦暗的气息,其实每一道之中都包含着一丝大道至理,亦或天道法则。虽说这些至理与法则有强有弱,有多有寡,但哪怕是其中最弱最少的一种法则,只要能够参悟得当,都会让参悟之人终生受用不尽。

这种参悟的机缘,并不是每个修仙之人都能有幸获得,尤其在当代这个本命法器筑基法已经濒临灭绝的时代,很多修士穷极一生都无法拥有此般良机。

或许看到此处有人会心生不解,既然法器筑基之法如此妙用非凡,为何这本命法器的筑基之法,会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河之中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好的本命法器实在是太过难寻。虽然不论什么法器,都可以被修士用来作为本命法器,但却不是什么法器都能内含天道法则的。

若是用了不含任何天道法则的法器筑基,修士在筑基之时不但不能窥的一丝大道痕迹,反而会因此身陷一片混沌,运气好的只是一无所得,运气差的怕是就此神魂归于混沌。

而陶苏之所以可以窥视到如此多的大道痕迹,概因他筑基之物实在是来历非凡,这混沌阴阳镜并非是酆无常自身所创,而是上古洪荒时代,机缘巧合流传下来的异宝。

当年酆无常获得阴阳混沌镜后,也是凭借此宝筑基有成。而他筑基之时的见识,却远非陶苏所能相比。正因为见识多,懂得多,所以他怕的也多。

按照上古修仙界中某些口口相传的推论,法器级的器物在修士筑基之时,最多可显化十二道天地法则,灵器级的器物在修士筑基之时,最多可显化二十四道天地法则,而法宝级的器物在修士筑基之时,最多可显化四十八道天地法则。

这些数字的推论,虽然没有人真的去验证过真伪,但却一直被所有的修仙者奉为金科玉律。而且这个推论的真伪也不是非常重要,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对修士筑基之时起到一个警示,提醒修士切莫好高骛远,贪得无厌。

为什么会说是好高骛远,贪得无厌呢?概因这修士筑基之时,并不是能窥视到越多的天地法则就越好,也不是说后面出现的大道痕迹,就一定强于之前出现的天地法则。而且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最好的未必就是适合的。并且这些天地法则在修士筑基之时,历来都只是惊鸿一现,若是错过了在想回头寻找,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这种理论的警示之下,酆无常当年只是在窥视到了第二十四道天地法则之后,就果断的开始了领悟。至于后面的天地法则演变,他完全是不问不闻,视若无物。

而对于陶苏来说,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其中相关的任何问题,因此也就完全没有过了这村,没有这店的顾虑。他心中唯有的只是一片好奇之心,因而他异常从容的窥视着一个又一个的天地法则,出现,消逝,再出现,再消逝。

在这种无欲无求的心态之中,陶苏渐渐窥视到了第八十一道天地法则的出现,这道法则之中蕴含了某种岁月流逝的味道。

而就在这种味道被他感悟到了之后,陶苏忽然不由得心中起了共鸣之意。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也或许这便是所谓的机缘巧合,陶苏就在这误打误撞之中,开始了感悟天地法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