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这都能抓到鱼?(1/2)

采集食物始终是部落的第一要务。这里面要耗费大量人力。

每天派出八个男子分两组出去打猎,虽然还没有空手回来的情况。但他知道,时间长了,猎物会减少。之前附近走走就能遇到猎物,现在要走出好几里去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打猎的范围会不断扩大,一直到某一个界限。在这个界限范围内的猎物,大致上可以维持供给的平衡。

王隽根据英子提供的数据测算,她们这个部族的界限,大致是半径三十里的区域,也就是方圆约五六十里的范围。

这也是当地动物资源丰富的缘故,否则方圆五六十里的范围怎么可以维持一个部落的生存?

北方草原的一些部落,以狩猎为主要的食物来源,资源一旦枯竭,最后就只得迁徙。

而这些热带的居民,得天独厚,来自植物的食物多过狩猎,算是比较幸运的群体。

不过王隽是不满意的。

他觉得打猎的效率太低。

打猎的人,到了后面,在外面过一夜是常有的事情,空手而回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他要把狩猎的人数减一半下来。减下来的劳动力,用作它用,比如可以搞基本建设。

肉食的不足,通过打鱼来弥补。

当然,最终,还是要通过发展农业来解决温饱问题。这是下一步的事情。

怎样提到捕鱼的产量呢?

除了钓鱼,王隽想起了各种捕鱼工具。

现代用船拖网的办法捕鱼,这个暂时不考虑,因为先要解决船的问题。

本地的原住民显然不会造船。来这么久,他除了见过一个竹筏,再没见过其他水上的运载工具。

而竹筏是不能拿到海里捕鱼用的。

自己动手造船?

那可不是造一张竹椅那么简单的,现在无暇顾及。

织网也很麻烦。需要很多细麻线,花许多时间编织。

王隽想到了一个简单省事的工具——鱼笼。

没错,就做这东西吧。

用网做鱼笼就算了,自己可以做竹鱼笼。

他让老黑带两个人到对面山岗砍一些毛竹回来。

“要多大的竹子?”老黑问。

“一般般就行了。”

“要砍多少回来?”

“十来根就行了。”王隽道。

很快,老黑就把竹子砍回来了。

午饭前,王隽就已经将竹子剖好,削出许多的细竹条。

吃完午饭,王隽把四个老妇女还有老者托思都喊了过来,让她们在一旁学习怎么做鱼笼。

这些老人,已经学会了王隽教给她们的许多技艺,编篮子粪箕什么的已经不在话下。

而编鱼笼并没有更多的技术含量。王隽这次编的是乡下最经典的一种。

无非就是一个柱形的竹篓,底部收窄成锥形,锥形的尖顶部是一个小竹筒,竹筒里面可以放诱饵。这个是鱼笼的主体。

然后,这个竹篓在开口的地方加一个盖,让鱼只能进不能出。

这个盖是竹篓变成鱼笼的关键。盖也做成一个小锥形,鱼一冲就能透过小锥形进入里面的篓子吃鱼饵,但进去以后从原来进去的口出来基本就不可能了。

部族几乎所有的人都来围观,想知道王隽在做什么稀奇东西。

当然,王隽做鱼笼的时候,没有人想得到这是干什么用的。

材料是王隽准备的,王隽做什么,这些老人也做什么,所以,王隽做好了自己这个鱼笼不久,其余五个也做得差不多了。

王隽把桃花喊来,教她如此如此使用。

“这能抓到鱼?”桃花疑惑地问。

“能。”王隽肯定地回答道。

其他的人,也拿着其余鱼笼研究起来,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但是没有一个人不是持怀疑的态度。

王隽一看时间还早,索性带着桃花这个打鱼组去下一次笼,做一个示范。

他这一去,其余人都跟了过去。

英子想轰他们去干活,结果全部都不愿意。

王隽对英子道:“今天就算给大家上一堂课,让大伙都学学怎么使用这个鱼笼。”

来到小溪下游靠近入海口的地方,王隽让桃花先捉了几个青蛙,剖开成两半,每只鱼笼里面放上诱饵,然后自己下到河里,找到合适的地点,把鱼笼一一安放好了,将捆住鱼笼的绳子绑在河岸上面的树上,以防鱼笼丢失。

“接下来,我们不用管这些鱼笼了。以后,我们晚上放进水里,早上来收就行了。”王隽告诉大家。

然后,王隽就让桃花教大家钓鱼。

没有钓过鱼的,每个人都上来操作一下,桃花手把手教会。当然,因为人多,每个人体验的时间有限。

很多人知道钓鱼很神奇,但具体怎么钓,他们并不知晓。现在亲自操作,一个个兴奋的不行。

有些人钓上了鱼,有些则没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