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5章 当代袁隆平(2/2)
以待,比如张居正。也有很多人,选择了弃官归乡、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如马一龙。>
马一龙五次上疏、乞养老母,终于在嘉靖三十八年从南京国子监司业任上致仕。>
回到溧阳老家后,他便开办了这所务本书院。立志培养会种地、懂农民的读书人。>
因为他认为‘农者、天下之大本也’,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根本不会把农民和农业放在心上。让这些人当官,只会给农民带来灾难,动摇国家的根本。>
只有真正会种地的读书人当了官,才能知道农民是怎么想的,才能不被奸民胥吏蒙蔽。虽然这不一定能保证他们会做个好官,但至少可以让他们不会好心办坏事。>
此外,他还捐资设义田,招募农民垦种,采用分成制,把收获的一半给佣工,另一半为县里修桥铺路、捐资助学……赵昊在昆山搞得职工农场,就对他多有借鉴。>
因为马一龙根据自己的农事经验,编纂了好些农业著述。比如《农说》、《农经》等等,从稻桑棉的种植,到农业生产的安排,还有农具、肥料、育种、病害防治等各个方面皆有阐述。>
就这么说吧。溧阳的土地,每亩能比别处多收一石,皆拜他所赐。>
赵昊专程前来,就是想请他出山,担任江南集团的总农技师。>
想想吧,只要有他在,种两季稻非但毫无风险,每亩还能多收一石。六十万亩地就是六十万石!>
仅仅一个昆山,每年就能多收入一百万两银子以上!>
这马一龙才是真正的财神爷呢!>
s.第二更,求月票!>
喜欢小阁老请大家收藏:(.sodu777.)小阁老搜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