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熏陶(1/2)

“肩膀累不累,酸不酸?要给你揉揉吗?”林萧趴在一个上下呼吸的身体上,还是不太舒服的。一分钟后,看对方还是不说话,只能自己献宝似的问道。

“我不用,你累吗?我给你揉揉?”杨亦铭正好伸手就是林萧的肩膀,一下一下顺手就揉了起来!

“哎呀呀,不用不用,我今天又没伏案工作。”林萧顺势撑着对方爬起来:“走吧,走吧,咱们吃点东西,下午直接去景区逛逛了。”

杨亦铭懒洋洋的做起来,意味深长的看着林萧,仿佛要把林萧看透了一样:“嗯。出发……”

挑了半天,两人选择了本省靠南地区起源的名小吃:糁。等餐间隙给家里报了个平安,环顾四周,店里的整面墙上更是详细介绍了这份小吃的来龙去脉。

糁的历史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的记载。《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颇类今糁。

杨亦铭看完打趣说道:“看,我们还是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呢!”

“嗯,有牌面,讲究人!”林萧附和道。“我发现咱们的省级市级的小吃和别的地方比起来总是那么的接地气,不是火烧就是汤,哪像人家又是佛跳墙,又是满汉全席的!”

“妄自菲薄啊!大忌!”杨亦铭答道:“这说明,咱们这地方就是走踏实、稳妥的路子,那历史上,你知道发生过多少次大灾大旱的,咱们省可一直都是人口密集区,当然到元末事情就不同了……”

“哎,你别张嘴就来啊!每次你说这些我感觉都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回头我还得自己查百度!再戳穿你!”林萧打断准备要侃侃而谈的杨亦铭。

“你知道杨这个姓吗?最早就是从山西洪洞县迁出的,明朝的洪武年间。大约是半个世纪时间,外迁了成千上万人,所以如果说你是杨氏家族的,那本源就是山西。”杨亦铭授课中。

林萧舀着碗里的糁,加了点辣椒,往对方碗里加的更多,笑嘻嘻的说:“哇,就是那个,苏三离了洪洞县的洪洞县嘛?那王姓呢也是从那迁出来的?为啥要移民啊!”

林萧心想,这么多问题问不住你才怪。吃着糁自然想到的是ly,最近看的小说中,有关王氏的历史林萧算是百度看了很久。

“说到历史我还是稍稍了解的,你有没有看《明朝那些事儿》?”杨亦铭丝毫没注意自己碗里的红彤彤一片,继续开始夸夸其谈。

林萧对历史感兴趣,但看过就忘,更多的是对历史上的女性或者某个皇帝稍稍了解,再就是被电视剧的情感纠葛所荼毒了,头一次发现一个理科生竟然对历史的顺序,大事件,一些时代的衣着服饰、变迁都说的头头是道,倒是也乐得当个聆听的嗑瓜子人。

“你不是喜欢元朝么,你知道元朝近百年间,那对汉族的凶残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到了元末,总是灾害疫情,中原地区基本上死的没人了,所以到了白菜豆腐汤的和尚皇帝时候,开始大规模的迁移。一家五口的走三个,三口的走两个。强制性移民。”杨亦铭喝着糁汤,头顶开始冒汗了。大口扒拉着,但吃相并不难看,没有林岩松那样出声音,林萧已经谢天谢地了。

“你吃的真香呀!”林萧又喝了一口,感觉自己碗里的也变得美味了。果然,看吃播确实心情变更好。“继续,继续普及历史呀!”

杨亦铭继续说道:“王这个姓呢,其实最早是没有的,都说是商代的姬姓演化而来的,至于有没有从山西迁移过来,这个应该也有,但是杨这个姓,那肯定都是从那迁的。至于你的姓嘛,不是什么大姓,暂时没研究!”

林萧白了对方一眼,查阅了一番大槐树果然有历史上的迁移:“切……还好话没那么满……”

吃饱后两人直奔历史更加悠久的景区参观,仅次于首都大牌面的dm,从外瞻仰已经有种恢弘沧桑的感觉,站在门口林萧看到斑驳的牌楼就已经心驰神往了。

和林萧不同,杨亦铭更喜欢自然景观,对人文建筑兴致缺缺,不过都说重要的不是风景,而是和你一起看风景的人,杨亦铭看到双眼放光的林萧,心情也是愉悦的。

“哇,二爷,快看快看,这松柏得多少年了,这么高……”

“哇,这么多石刻?简直了%……”

“额……这么多石刻,都写的什么?”

林萧看一个碑文,努力想读完,读懂,无奈总是举步维艰!

林萧一直对白话文中,繁体字改为简体字深恶痛绝,看着密密麻麻的石刻,读一行一知半解,无法看懂就开始纠结和碎碎念。

“真的是,干嘛非要改!现在整的看个繁体字,感觉认识吧,又不认识,你说不认识吧,看着特别熟悉。顶多认得那么零零散散的几个字。感觉都没有日文看的明白。”

杨亦铭凑过去仔细看了看石刻的文字,顺手搂过林萧的肩膀侧耳说道:“你这是在公然挑衅呀!那个小故事不是说了,白话文更能够去掉繁文缛节,当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