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章:岂不美哉(2/4)

,我一天吃一个罐头。”

一说起罐头,不少人便哄笑,人们喜欢这个小家伙。

而他总是说到了铁罐头,都让不少的从义军将士们垂涎三尺。

当然,更多人只是一笑……河西……太远啦,大家祖祖辈辈都在高昌,高昌就是家,祖祖辈辈守了这里几百年,怎么能轻易说走就走。

曹阳也跟着咧嘴笑,他心里和踏实,像灌了蜜似的,在他看来,这世上最重要的是,是回到自己乡中去,奉养自己的老母,带大自己的孩子。

…………

曹端接到了一份份从从义军中的密报,越发的担忧起来。

在他看来,这一定是大唐的诡计,他厌恶士卒们的愚蠢。

可是……此时他却拿这些各种流言没有丝毫的办法。

因为此时,自己苛刻的去约束将士,势必会引发将士们的反感。

而若是不断的提醒将士们,继续森严戒备,又会让将士们认为,大唐已经申来了橄榄枝,而自己却非要和大唐为敌。

如此一来,这战争的责任,就在高昌国一方了。

没有人愿意打仗,这一点曹端有清醒的认识,事实上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将士们现在在想什么,而这……对于曹端而言,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此时曹端不敢做主,立即向高昌王廷密报。

可怕的是,这些流言蜚语,早已从金城,通过一个个快马,传递到了整个高昌国,四郡十三县,到处都是关于这样的流言蜚语。

过了几日,曹阳在城头卫戍。

却有数十个骑兵,护卫着一辆四轮马车来,而这四轮马车,打着朔方郡王的旗帜。

有校尉大呼:“警戒,警戒……”

可这警戒的声音,却迅速的被欢呼声淹没。

因为……河西终于派来了使者。

这满城的欢呼声,仿佛带来了凯旋的消息一般。

将士们纷纷聚在了城门下,想要打开城门,迎接这车马入城。

当然,守门的校尉,却不敢随意开启城门,忙让人守住。

无数人翘首盼着。

直到曹端不得不带着一队人马来,他阴沉着脸,看着这城楼上下无数殷切期盼的将士,最后咬咬牙:“放他们入城。”

河西的骑士,护卫着车马进入金城。

在无数人的瞩目之下,马车里走下了人来,来人乃是崔志正。

崔志正也是见了鬼了。

他哪里想到,陈正泰指名他来做这个使节。

虽然他知道,高昌国依旧信奉着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

可是自己……是来劝降的。

他面带微笑的下车,和曹端见礼,口称道:“鄙人崔志正,出自清河崔氏,今代表了朔方郡王殿下,特来议和,现在途径金城,恳请金城提供一些便利,我等在此住一宿,明日继续出发,前往高昌王城。”

议和……议和的来了。

曹阳觉得自己的心都要跳出来。

他甚至觉得,自己用不了多久,便要收拾了行囊,而后归乡去。

他好奇的看着崔志正。

有人在他耳边窃窃私语:“知道清河崔氏吗?中原第一名门,其家主,可比大唐的宰相,大唐竟派出了这样的人,显然是诚心来议和了。”

清河崔氏的大名,人所共知。

哪怕是高昌国,但凡有一些见识的,也略有耳闻。

而曹端看着喜气洋洋的将士,面上不露声色,却还是乖乖下了马:“既如此,就请崔公入司马府休息一日,明日我命人护送崔公启程。”

“如此甚好。”崔志正面带微笑,他打量着这高昌国上下,随即不禁感慨:“遥想当初,此地为大汉所有,安西都护府驻地所在,只是不曾想,哎……数百年来,华夏沦丧,中原生灵涂炭,这高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看着这些土地,崔志正仿佛看到了无数的棉花。

继而想到了地上弯腰就可拾取的钱财。

他落泪了,风水宝地啊,为了这个,我崔志正,也要冒险来此。

可高昌的将士们听了他的话,却都不禁低垂着头,这番话,是有共鸣的,华夏沦陷了,而高昌也摇摇欲坠,多少次力挽狂澜,才让他们祖祖辈辈在此坚守下去。

崔志正的口音,虽然和高昌人有些不同。

可是……他的话,大家却都听的明白。

曹端随即拉着脸:“请崔公入城。”

崔志正便笑了笑,上了马车。

当日,城中军民欢呼,许多人点燃了篝火,也效仿西域人一般,载歌载舞。

虽是武官们禁止,也无法断绝人们的欢声笑语。

曹阳则在这凄冷的夜里,流下了泪,甚至有人已经开始在营中收拾行囊,彼此准备告别了。

使节来了,很快就会有王诏,让大家解甲归田,他们在这里一刻都待不下去。

曹阳甚至遇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