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缧绁到头真不怨,未知谁复请长缨(2/2)
,叶迟不置可否,而是再次听到魏源的问询,紧随其后而来的人分别是谁。
“第二位是康广仁,此次变法主导者康有为先生之弟,在澳门创办《知新报》,主张外交英格兰国、废八股文、广开学校、培养维新学子等,经常出入紫禁城作为光绪帝与康有为先生联络之人,深被慈禧忌恨,在行刑之时康广仁先生便是第一个被执行斩首之人。在狱中曾有‘若死而中灬国能强,死亦何妨’之语,报国之心,天地可鉴!”
“第三位是林旭,闽省恩科乡试举人第一名,然而京试两次不中,遂入内阁中书做事,后被翰林学士王锡藩以‘才识明敏,能详究古今,以求致用,于西国政治之学,讨论最精,尤熟于交涉、商务,英年卓荦,其才具实属超群’举荐决定变法的光绪帝,任命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行走,这一年是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
“第四位是同年任命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行走的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他经湘省巡抚陈宝箴以‘器识宏远,廉正有为’举荐光绪帝并得以任用。”
“第五位也是同年任命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行走的杨锐,杨锐出生于书香门第,曾在洋务运动主持者之一的两江总督张之洞府中任职,并与其兄杨聪被张之洞称之为可与北宋二苏比肩的人物,并于光绪十年促成冯子材老将军援越抗法,重伤法军司令尼克里,攻占凉山。后进章京记名,协编《大清会典》,以此升任内阁侍读。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慈禧太后欲要修缮颐和园,以‘齐顷公败于鞍,七年不饮酒食肉,越勾践败于会稽,二十年卧薪尝胆’之语为御史王鹏运代写奏疏,因恭亲王帮助虽未获罪却被记恨在心,随后同为湘省巡抚陈宝箴所举荐。”
魏源听到此处,心中也是热血澎湃,但是想到之前叶迟之语以及眼前之景,心中难免一凉,看着最后一位登台的男子,看着那坚毅的眼神。
“那此人又是谁?”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