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九原城之战三(3/4)

皇帝这么安排,就是防止有人不服,你自己是什么身份,自己不知道吗。生在什么家庭,这个是老天安排的,这是命。

团长们围坐在地图周围第一圈。他们身后第二圈,第三圈才是监军、赞画、营长们。

这支部队就要交给张世泽了。他在等张世泽回来。

但杨凡有些担心,交给朝廷后,他们还能保持现在的战力多久。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腐朽起来,可是快的很啊。

但是,杨凡不在乎。他从来也没有想过控制京营。他还没有发癔症。

皇帝用他总督京营戎政,和当初用他,带着兴禾团练来京城,打垮魏督公是一样的道理。临时找不到合适的人,勉强用一下。事办完了,他就该一边呆着去了。

所以,杨凡有好东西,绝对不会给京营置办家底儿的。

上次的河西守御千户所,他也算用心用力的搞。除了训练外,还自己掏钱,置办了五百辆装甲马

车和五百门重型铜发熕炮。

这些可花了他不少钱呢。

在大明,铜就是钱啊。一门炮五百公斤,足足250吨上好的青铜呢。

炮铜是一种铜锡合金的青铜,旧时用以铸造大炮。

炮铜不像一般的青铜合金。有黄铜、青铜、白铜3大类。成份上组分:锌29%,锡1%,其余为铜。

杨凡的炮铜是锡黄铜。在黄铜中加锡1%得到锡黄铜。

锡黄铜在海水和澹水中均耐蚀,多用于制作舰船铜制部件和铸造火炮。这种炮的成本和纯铜区别不大。

当时杨凡是把河西守御千户所当成自己的属下来搞的。因为按照管理,卫所制度是世袭罔替的。今后杨凡的子孙自动继承杨凡的军队和地盘。

以后朝廷要是用自己,就让这支部队上。从而掩盖自己在私兵上的真正实力。

杨凡当时认为是值得投资的。毕竟,战场上刀枪无眼。自己带着出征,没有个乌龟壳和尖牙利爪,他是不放心自己的安全的。

能否给朝廷打胜仗他不关心,但起码要把自己保护好。

由于青铜火炮超长的寿命。青铜火炮的服役寿命往往动辄逾百年,许多甚至超过了150年。母庸置疑,长寿命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青铜炮的铸造成本高昂得令人发指。

杨凡甚至没有采用,南北战争中漂亮国使用的配方。用八成的铜,百分之一的锡,剩下的用铅,导致火炮发红。

直接用了最佳配方。铜料都是现代传送过来的智利进口铜,品质不知道比这个时代高出多少去了。

结果,皇帝很没品,直接就把他的河西守御千户所调给别人了。

至于杨凡投入的250吨铜,以及耗费的人工成本,就黑不讲白不讲了。

250吨铜可不是个小数目。

朝廷铸造的崇祯通宝,重量11.7克,世纪含铜五克。这可是价值五千万钱的铜料,合计50000贯。

此时六百五十钱,兑换一两官锭白银。加上工费和火耗。杨凡等于赔了十万两白银。

再算上装甲四轮马车和驮马,士卒的铠甲和武器,以及训练成本。修建水利工程,分地给军户的家属,招兵的安家费用等。杨凡又花了二十万两。

杨凡事后对自己说,我真傻。三十万两白银扔水里了。

所以,京营他是不会再自己掏钱装备的了。自己就是个临时工,有必要提老板着急吗。如果皇帝需要什么,让皇帝自己来采购吧。

幸好,崇祯也知道,不能可着一只羊,一直薅羊毛的道理。

外加他卖金器也赚了一千万两银子。后续的京营建设,基本就是崇祯愿意花多少钱,杨凡就给他弄多少钱的。

只不过杨凡改革了军饷发放制度,改为走兴禾钱庄。银钱不过军官的手。直接打进官兵的存折。杜绝了吃空饷和贪腐的恶习。

外加杨凡盯着军需物品和军营的食堂。保证了粮秣物资真正用到了官兵身上。这才扭转了京营的各种歪风邪气。

在加上杨凡和张世泽大肆拍卖战利品,给京营和参战的四镇边军,补齐了历年拖欠的军饷。

而且手里有了钱,真正落实了大明的斩首赏格。一个真***首级五十两,立刻兑现。

加之不断地胜利激励士气,终于把京营重新塑造成了一支可战之兵。

其实杨凡,也不想继续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他要腾出手来,用自己的私兵收拾漠西蒙古。

他在考虑如何把漠西蒙古赶回哈密以西去。让京营尽快回去。自己也好走马上任,专心建设外套和内套。把长城以北牢牢的掌握在手里。

他要先给漠西蒙古一个沉重的打击。让他们认清现实。

如果能够暂时议和一下,杨凡也是能接受的。

这件事,就看怎么操作了。只有把他们赶走了。京营回去了。杨凡才能脱离皇帝的监视。

杨凡才能放开手脚,尽情的在长城以外折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