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1/2)

,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过了大约半个小时,林月芳悠悠醒来,我和唐玲终于松了一口气。我道:“谢天谢地,你终于醒了。”  林月芳道:“我中暑了?”  我点了点头,林月芳道:“谢谢啊。”  我道:“同是天涯沦落人,何必这么客气呢?”  林月芳道:“先让我歇一会儿再走,现在我觉得全身都没劲。”  我道:“今天不走了,就在这儿休息到太阳下山,咱们再找个石头过夜。”  林月芳道:“我还是当心会不会有其他的野兽追来。”  我道:“那就等下午再走,你先好好休息。”  林月芳看见我用她的衣服在给她扇风,又看了看自己身上的衣服,红着脸道:“你给我换的衣服。”  我道:“刚刚你倒水里了,怕你感冒,没办法,不过我绝没做什么不轨的事情。”  林月芳红着脸,没说话。  干粮已所剩无几,也不也再烤肉了,只能多吃一些野果。还好正处于夏季,野果比较多,不然就得饿肚子了。虽然味道不行,但也总比饿肚子好。  又走了两天,终于在第三天下午看见了座落在半山腰上的一座茅草屋。  这让我们无比兴奋,因为这代表着我们走出了森林。  走近茅屋,只见一位老农正在屋里的稻田里拔草。看他的打扮,是古代人无疑。但我对古人装扮不是很清楚,无法确定其朝代,而且农民打扮大多是走方便路线,与当时的服装未必就一样。  我走过去问道:“请问老人家,这个地方的地名叫什么?”  老农看了我们半天,才说道:“看你们打扮,是外乡人吧。”  我道:“对,我们刚从……从外乡来,还不知道这里的地名。”  老农道:“这里叫柳树沟。”  我道:“哪这里离县城有多远?”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老农道:“这儿啊,离县城可远了,有六十多里地呢。”  六十多里地,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朝代,一里代表多少米,但肯定不到三十公里了。  我道:“哪今年又是什么年份呢?”我想知道我们到底来了何年何月。  老农道:“今年啊,我想想啊,对了,今年是己卯年。”  唐玲道:“鸡毛年,什么鸡毛年?”  我暗道:“己卯年,光这个我知道个球年份,应该怎么问呢?”  林月芳道:“老人家,我想请问今年朝廷的年号是什么,我们从刚从深山里出来,不知道朝廷的年号。”  老农道:“朝廷的年号啊,我也不知道。”  我见在这儿问不到什么,道:“老人家,请问县城怎么走。”  老农指着一条山路道:“沿着这条路走,到那个岔路口走上面。到前面你们再问,六十多里的路我一下子也指不清楚。”  山路虽然比河道要好走一点,但对林月芳和唐玲来说,还是比城市里的大马路难走多了,速度也并不快。顺着老农指的方向,中间又问了两次路,到天黑时,距老农所说的县城还有三十多里路。  眼看天快黑了,就准备找个农家过夜,就朝着最近的两幢茅草屋走去。走近第一家院门,只见一个老太太正艰难的提着一桶猪食向着猪圈走去。我走过去说道:“老奶奶,我们是从外乡来的,现在天已经黑了,想在您家里借宿一宿,可以吗?”  老太太放下桶,看着我们,估计是觉得我们服装太奇怪,过了半天才说道:“外乡人我也见过,但像你们这种打扮的,还是头一次见,你们老家离这儿很远吧。”  林月芳道:“对,您看现在天都已经黑了,离县城还有几十里路,我们想在您这儿借住一宿可以吗?”  老太太道:“可以,不过只有一间空房。”  我道:“没事,只要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可以。”  老太太道:“那行吧,反正家里就我老太婆一个人,也好有人说说话。”,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我见老太太又弯腰去提那只装着猪食的桶,便走过去提了起来,道:“奶奶,我来帮您。”  老太太道:“哪怎么好意思呢,还是我自己来吧。”  林月芳道:“没事儿,他年轻年壮的,有什么重活都可以交给他干。”  晚饭是老太太做的,就一碗素菜,一碗腊肉,几碗豆米饭。  老太太煮饭时,在跟她的交谈中得知,老婆婆夫家姓王,娘家姓徐,已经六十八岁了,小辈都叫她王婆婆或者王奶奶。  王婆婆老伴早年因病去世,两个儿子先后被征去当兵,也不知是死是活,毫无音讯。  一个六十八岁的老婆婆,无依夫靠,生活相当困难,不仅没钱花,连饭都吃不饱。而且住在山上,就算有钱也没办法,年纪大了,上山下山都困难。  当晚,我们三人就在一间房里和衣而睡。还好老太太家里的床比较大,和21世纪的一米五的那种床差不宽,我们三个睡在一张床上也不挤。我睡在最外面,她俩睡在里面。  好几天没好好睡一觉了,上床没多久就睡着了,一直睡到天大亮。  我买的金条全在玲珑哪里,身上分文没有。  唐玲和林月芳的金条在她们自己身上,看老太太可怜,我们也没什么其他东西可以给她,就准备给她点钱作为报酬。  三人现在也不分你好的,钱都在一块用,便决定将唐玲的那一根金条留给老太太。  离开时,老太太嘱咐道:“小伙子,你是个好人啊,这世道乱啊,你这样的年轻小伙子要注意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