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稀客(2/2)
“呵呵,此处也无旁人,咱老哥儿俩就无须相互吹捧了。今日到贵府,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要向贤弟当面讨教一二。”
“不敢当不敢当。老哥有事尽管言语便是。”
寒暄过后,蒋济揣其来意,且不管他吹的什么风,先探探再说。继而谈笑风生把司马懿往里请,邀其往书房喝茶一叙。
*
民间有句老话,六岁的玩不过八岁的。
蒋济的年纪比司马懿小了九岁。对于司马懿老兄的才能手段,蒋济一直是相当佩服的。甚至于还有两分忌惮。
“鄙人充其量不过是小聪明罢了,司马仲达才是大智慧。”蒋济曾多次这么对人说。
以建安年间曹丕曹植争储为例,蒋济作为外姓之臣,对此事的态度是尽量保持中立,两边都不得罪。这也是大多人的态度。人家再怎么说都是亲父子,自己不过是个外人。掺和不好说不定哪天就把自己给搭进去了。因此大多人都选择了明哲保身。
司马懿可就没那么轻松了。他没得选,只能跟着曹丕混。
因为他一眼就被曹丞相信任的术士看出天赋异禀,骨骼清奇!——言之凿凿称其有鹰视狼顾之相,“反骨”突出!总之一句话,此人绝不可留!
虽说方士之言不可尽信,但曹操身边谋士幕僚如云,谁的名都没提,怎就单单点了这一位出来?遂被曹操半信半疑地发配安置在长子曹丕身边。
名义上说是重用,将长子交之教导辅佐,实际上不如说是借以试探监视更为恰当。
司马懿揣着自己据说异于常人的脑袋,往曹丕麾下效力了。
曹丕当时的情形也没好到哪去。曹操当时更喜爱三子曹植,他常借出题考验众子才智。曹丕身为长子,生性谨慎,有些畏首畏尾,唯恐言多有失,惹来父亲不悦。曹植却才思敏捷文采纵横,不管曹操出什么题,往往对答如流一挥而就,引来宾客满堂喝彩,当爹的自然也感到面上有光。世人谁不爱才子?尤其是这才子还是自己儿子?于是,爱才赏才的曹操一度想立曹植为嫡子。长子曹丕的地位岌岌可危。
对曹丕这位一度颇不被众人看好的丞相长子,司马懿没嫌弃不说,还伺候得尽心尽力,鞍前马后事无巨细,多番出谋划策,并且时时谦以自处,连下手剁草料喂马这种琐事都能亲力亲为不厌其烦。勤谨恭顺的态度连曹丕都忍不住在老爹曹操面前替他说好话。据说司马懿能在奸诈多疑的曹操手下留得一条命,也多亏了这位长子曹丕念旧并讲情。
后来之事有目共见,让人颇感意外。在丕植争嫡中,形势逐渐逆转,最终竟是先前不被看好的曹丕胜出,令不少人刮目相看。司马懿押对了宝,可算缓了口气。
虽说曹家几代一直对司马懿怀有提防之心。关于司马懿脑后长有“反骨”一说和所谓“狼顾之相”之说在朝野间一直有断断续续流传,隔一阵就有人翻出来讲一番,从没彻底消停过。但几十年过去,魏室几易其主,不知是这位老兄善于藏巧于拙,还是运气好,至今也还安然无恙。
不愧其老谋深算之名。
*
穿过花园小径,二人状似亲密无间地携手到了书房。落座,看茶。
两人各端茶盏,掀开盖子,隔着袅袅茶雾,各怀心事,不约而同相互望了一眼。
见此间已无外人,司马懿也不见外,遂开门见山,“子通贤弟,咱们兄弟也算多年相交,非是外人,老夫就不绕弯子了。实不相瞒,今日前来,一为贺喜,二是有事请教。”
“哎呀,这可折煞老夫了。愚弟哪敢当这‘请教’二字?老兄有话但请直言,吩咐蒋某便是。”
“那就长话短说。近日朝中热议征西之事,看来伐蜀之役已是无可避免,至于征西将军之人选,听闻以夏侯玄呼声较高。太初嘛,年轻有为治军有道,朝野有目共睹,老夫也无话可说。只是……”司马懿轻轻放下手中茶盏,中指轻敲桌案,目光犀利。
“若是不出意外的话,夏候太初都督雍凉调任之后,京城护军便暂时无主。剩余诸人,谁可代之?贤弟心中,可有属意之人?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