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老衲正清(2/2)

李中易暗暗点头,出家人竟然有如此之深的心机,不往做官,实在是惋惜了呀!

“在下公务繁忙之余,过来拜一拜佛祖,有劳方丈如此的操心了。”李中易笑得很温和,却不知,他这番话彻底的裸露出了,他不懂佛教习俗的大漏洞。

正清方丈认为李中易和今上一样,都是崇道之人,只不过进乡顺俗假客套罢了,也就不认为忤的合什笑道:“我佛慈哀,普渡众生,李相公乃是有缘之人,必有所得。”

李中易听正清这么一说,不由得想到了一则笑话,大意是:三个书生进京赶考,途中偶进一座寺庙,问道于主持。主持只是竖起一根手指头,三书生皆认为是全部都中。成果,高中的只有一名书生而已,三书生一起来找主持兴师问罪,谁料,主持却说,老衲早就料定,只中一个。

不管是交朋结友,还是帮人排忧解难,条件都是,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而不能墨守成规。

李中易拱着手说:“大师果然精通禅理,在下佩服之极。”很有些口不应心。

对于李中易的忽然访问,正清大致可以猜测得到,毕竟所为何来。

正清虽是空门方丈,却对朝中的诸多秘辛,颇不陌生。眼前的这位李相公,崛起度之快,在本朝也仅有殿帅赵匡胤可比。

假如,李中易不是现任开封尹,正清对于他的事迹,顶多也就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话听罢了。

惋惜的是,大相国寺内的诸多事务,都需要李中易的体谅和配合。头一项便是,大雄宝殿表面上看似鲜明,实在由于生了白蚁,导致包含主梁在内的很多处所,都涌现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信徒们固然时有募捐,可是,对于修缮宏伟壮观的大雄宝殿来说,也仅仅是杯水车薪而已。

修缮庙宇的资金起源,大头还需要靠开封府的拨款,至少五万贯文以上。

李中易这个开封尹先后两次到任,却一次都没有来过大相国寺,正清即使非常想和他搭上线,也必须按捺住性子,略微端上一点席方丈的派头。

本日个,既然李相公兼李府尹主动上了门,不管他所为何事,正清都暗暗下定决心,必须让李中易留下一点什么。

正清陪着李中易往静室的路上,李中易忽然含笑问道:“大师,在下听说,贵寺拥有很多寺产?”

这是什么套路?正清即使有了心理筹备,却完整没有料到,李中易居然会从寺产的要命问题上,难。

本朝固然崇道,可是,对于佛寺名下的庙产,依然给出了免除赋税的特别优惠待遇。

庙产(寺庙)、观产(道观)以及做官的士大夫之家,由于有不交税、不纳粮的特权,导致很多有田的农民,主动把自家的地,寄挂在他们的名下,变相回避了朝廷的征税。

国朝之初,由于连年战乱的恶劣影响,人口急剧降落,无人耕种的良田,可以很轻易的分配下往。

等到,政权延续几十上百年之后,朝廷赖于运作税基,逐渐被掏空。可是,朝廷的支出却与日俱增,逐渐缩小的纳税领域,导致普通农民纷纷破产,终极被迫揭竿而起,开端新一轮的打土豪,分地步运动。

正清不动声色说:“不瞒李相公,本寺的名下虽有一些田产,不过,大多都是些荒地,几乎产不出多少粮食。”

李中易感到很有些可笑,正清即使要哭穷,也不至于睁着眼睛,说瞎话吧。

众所周知,大相国寺名下的田产,全是四周河边的肥沃之地,仅仅些租子,也尽对是一笔不小的收进。

正清的马虎眼,李中易心里有数,不就是想从府库之中,多掏点银钱出来么?

开封府既是大周国的都城,同时又尽对是全部世界最繁荣的世界之都,无论是田税,还是商税,叠加到一块儿,数目异常之大。

反正是公众的钱,不管是谁,都会惦记着,从中捞点利益。

李中易此行,重要目标是想敲打一下大相国寺,借题挥势在必行。

否则,如此富饶的寺庙,竟然还要他掏府库的钱,往修缮一新,成何体统?

码字到凌晨三点,终于完成了三更九千字,不说别的了,求的勉励!(未完待续……)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