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河东狮吼预备役(1/2)

第二更,送到。晚上如果可能接着写,求推荐票并书架收藏

===========分割========

新郑,韩国太庙

韩国,自曲沃桓叔之庶子韩万(韩武子)受封于韩,传至韩康(韩宣惠王),俞18代。自韩虎(韩康子)等三家分晋,自成为一国,至今也已尽九世,想来亦有130余年了。其后,韩屯蒙(韩哀侯)公元前375年,灭郑,迁都于新郑,至今,想来五十有一年矣。

看着高台之上供奉的祖宗牌位,韩康久久地没有出声。在祭拜完自家的列祖列宗之后,他便带着太子,同时也是自己唯一的儿子,韩仓,一起徒步走出了太庙,神情显得十分的没落。

二人来到了明堂之上,这里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石碑。其高约3丈有余,宽二尺,厚一尺,整体呈玉圭状,上部左右各有一耳,下半部中间穿孔,可透射阳光。周身光洁如玉,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上面却没有一个字。这是一块‘无字碑’。作为祭祀祖先的石碑,这显然是有违常理的。因为没有歌功颂德的文字。

提起这块石碑,就连韩康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是因为什么样原因,上面会连一个字都没有。他只是隐约依稀地记得,他父亲好像说过,石碑之所以这样,是跟祖上三家分晋的故事有关的。但是具体为什么,那就不知道了。

身为韩国,这个不是强国的强国的主人,韩康年方才进不惑之年,两鬓却已经早生华发了。看着这块高大的无字石碑,他就好像在审视着自己,审视着韩国。

韩国地处中原腹地,周围更被列强包围(东周除外),地寡而民稀。受地理条件的制约,对外既无法扩张疆域,行事还要看大国的脸色。加之命运多舛,争雄图霸,只不过是一句笑话。

“未来的国运,和这块石碑是如此地相像啊!没有提示,没有线索。一切到头来,说不得注定就是一场空啊!”

显然,韩康有些走神了,他此时的思维在毫无根由地不断跳跃着。不相关的东西,他都能找出理由来,进行着联系。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自我暗示罢了。

无字碑还是那块无字碑,韩国的命运会是什么,那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呢?

当然,也有人清楚,就比如那个穿越过来得赵世。只有他知道,韩国最终只能走上灭亡的一途,因为这是历史注定的。没有了历史,他也就不存在了。

但是,赵世他也不是万能而又全知的,他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上帝。没人知道,就是这块耸立于韩国太庙明堂上的无字碑,它存在的时间,竟然比韩国本身还要悠长,而且还长得很多。

两千多年后的一天,即公元1997年8月的某日,这块无字碑,竟然被中国的考古人员,在新郑市区郑韩故城宫殿区的遗址内发现了。它破土而出,重见天日了。由于它的出土,竟然还把中国,有关于石碑的历史,由汉代向前大大提早了数百年。由此,它更被国人誉为了‘中华第一碑’。

这不能不说是造化弄人了。一个王朝,它是不可能会永久存在的,但是,王朝的文化和造物,却有时会被一些东西化作了文物,被永久地保留下去。但是,这究竟到底,是幸还是不幸的呢?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万千宫阙都化作了土。谁能破名利,天地任遨游呢?

见到自己的父亲在愣神,太子仓小心翼翼地问了出来,

“父亲!?”

“啊??”听见儿子的呼唤,韩康猛然回过神来。

“父亲,您没事吧??”

“为父没事,走吧,随寡人回宫。我们一起走走?”

“诺!孩儿听父亲的!”

简单的几句对话,显出了淡淡的忧愁。父子二人,都知道对方在担忧着些什么,但是,又彼此都不问,更不说。

是啊!就算说出来了,那又能怎么样呢?还不过是徒增烦恼罢了。

二人不断地走着,渐渐地拉开了距离。他们是这个世界上关系最亲近的,因为他们是父子;同时,他们又是这个世界上关系最疏远的,因为,他们还是君臣!

“前路漫漫,何处是彼岸啊?也许该放下了,可寡人又能放下吗?”看着身后亦步亦趋的太子,“那瘦弱的肩膀,他能扛得起来这副千斤的重担吗?哎!!!”

就在韩康腹诽的时候,自己的国相公仲侈找来了。

“君上!!不好啦!大事不妙啦!举可靠的线报,楚国国内目前,正在大肆征兵,部队也在集结,有大举攻伐之意,但是其目标暂时还不明;而西边虎狼之秦,也在整兵备伍,看动静,也有意兵出函谷了。

我韩国,应该尽早准备,以防不测啊。

还有,还有就是赵国派出了国相赵成,率重兵屯驻于了新城鄗城,看那意思,是真地要跟中山死磕了。公主的婚事,看来咱们要往后推延了。”

“哎!四海之内皆兄弟,奈何纷争不息啊!”

“哎,谁说不是呢?还是君上您看得明白啊!”

“呵呵,看得明白又如何?还不是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