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1/2)

明廷得到广宁失守的消息后,京城再次震动,市民大为恐俱。[≈][].[].[]皇帝亲临御门处理辽事。兵部尚书张鹤鸣为了掩盖他自己的过失,竭力为巡抚王化贞和他自己开脱,竟:我兵若是过了辽河以东战败,那是主战者的罪过。现今是后金兵过了河西,夺地陷城,罪过难道不在主守的人,而在主战的人吗?这一番话的用意,是把广宁等地失守的责任全部都推到经臣熊廷弼的身上去了。

其实王化贞背后还有人,——阉党,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朝政府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阉党特别厉害,在明朝如此高度的明状态下,阉党竟能如此活跃,自然都是皇帝支持的,因为在明朝那些官简直太厉害了,皇帝倘若再不拉拢太监,官就真的一手遮天了,立宪制很可能在中国最先实行,不得不皇帝也需要“粉丝”啊。

朝廷的众臣明知道是张鹤鸣支持巡抚王化贞造成了广宁失守的败局,竟异口同声地附合张鹤鸣的胡。有的主张惩治熊廷弼,以正典刑。有的害怕后金兵入关,提出在一片石、古北口等地屯驻重兵,加强防守。兵部尚书张鹤鸣感到罪责难逃,便乘机请求出关视师。皇帝是非不明,毫无主见,只好答应张鹤鸣的请求,给他加太子太保衔,赐予蟒玉、尚方剑,还给他配备了随行的将佐。升任王国梁为总兵官、何栋如加升太仆少卿,赞划军务。发币金三十万两,解送山海关以供使用。

还有一个人也来了,他的名字叫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曾当过邵武知县,为人慷慨有胆略,爱好兵事,遇到退伍的老兵,就喜欢谈论边塞上情形,于是就通晓边境的情况。

天启二年正月,朝觐在都,御史侯恂发现这是个人才,遂升袁崇焕为兵部主事,有段时间袁主事忽然失踪了,领导看他也没有请假,就直接找到了家里,结果家里的人有也不知道他跑哪儿去了。

过了几天袁崇焕忽然回来了,直接跑到皇帝跟前:“给我兵马钱粮,我要去守辽东。”

天启皇帝看一个不怕死的下属要去辽东,顿时感激涕零的道:“弟你真是忠臣啊!我现在就任命你为山海关监军,圣旨随后补发。”

袁崇焕叩谢隆恩,出了宫家也没有回,骑马直扑山海关。而圣旨几天后才到。

我们从中看到了袁崇焕的什么性格?——侠气,这简直就是武侠里的人物嘛。

当时的辽河以西,除了从广宁到西宁堡(今辽宁省盘山县东南“西丰古城子”)一线,后金设了哨卒以外,大部分的地区后金还没有力量占领。十三山、大凌河、凌河等各屯的居民,都不肯归顺后金。义州东南的戚家堡,锦州南的双山堡、十官儿屯等地少的有数千人,多的有数万人,合计起来不下十余万军民占山抗金,等待明军的救援。广宁失守以后已经半个月了,中前所(今辽宁省绥中县前所)只有后金数十名骑兵巡视,前屯卫(今辽宁省绥中县前卫)也只有三百多名八旗兵,城中明军的房屋还都完好无损,大炮还放在原地没动。中后(今辽宁省绥中县县城)、中右(今辽宁省兴城县西南沙后所)、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县县城)、中左(今辽宁省锦西县东北“塔山”)等处,明军退走后,成了无人占有的中间地带。

明军退出广宁地区以后,在右屯卫抛下的粮食有五十多万石。时值辽地年荒,人们都视粮如命。**哈赤对此当然十分重视。他除了派兵各处搜集粮食以外,在右屯卫派遣重兵层层防守。先从广宁城推来战车三、四百辆,守卫右屯卫的城门,内驻一名主将,四名游击,统率三千八旗兵。城外有八旗兵中的女真、汉军轻骑两万多人,战车五千多辆,环城防守。同时,由八旗共派出八万多人,出动大轱辘牛车三千三百六十多辆,陆续将右屯卫粮食运往三岔河、牛庄、海州、辽阳等地,前后搬运十个月之久。

当**哈赤积极搬运粮食,全力解决国内人民缺粮的困难时候,只有蒙古各部的骑兵不断出来抢些粮食,明军竟然十分客气的没有出动一兵一卒,进行一次象样子的骚扰,致使**哈赤得以安然运走右屯卫粮食。

那明军现在在干什么呢?兵部尚书张鹤鸣在二月十三日到达山海关后,命令锦衣卫逮捕了王化贞,送入北京。革了熊廷弼经略的职务,命令他回到原籍去,听候处理。这样,辽地的守军失去了指挥的能力,这是原因之一。

明廷命令王在晋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王在晋到关以后,认为过去清河、抚顺的失败在于守将轻敌,三路丧师在于统兵将帅轻进,广宁失守在于边将轻易出战。曾:初坏(即抚顺、清河失守)辽东已经成了“危局”,再坏(即开原、铁岭失守)辽东已经成了“败局”,三坏(失掉沈阳、辽阳)辽地成了“残局”,四坏(失了广宁),全局都捐弃没了,没有局面可布置了。同时,他又认为,辽地人民畏惧强敌,生来都习惯于散漫,不能吃苦耐劳。辽人若是当兵,不是跑,就是投降等。基于这种认识,尽管山海关内外还有主客官兵六万九千四百多名,新招集的辽兵也有五千六百多人,觉华岛(今辽宁省兴城县南菊花岛)游击金冠还有水兵一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