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于是他找来了手下的八大总兵开会,告诉他们事态紧急,必须通力合作,要不然都得完蛋。

八大总兵表示听从领导安排。

最后,洪承畴细致的布置了工作,谁攻谁守谁埋伏,一一安排妥当。好了,散会。

这八大总兵里,有两个极不靠谱的人,一个是大同总兵王朴,另一个你绝对想不到,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宁远总兵吴三桂。

当然三桂此时还不算大名鼎鼎,只是个非常年轻的总兵,才二十九岁。

能在这个年纪做了总兵,也算不简单。

所有的事都坏在这两个人身上。

散了会,各人回到驻地,准备明天的工作。

但晚上就出事了,事情就出在这位王朴兄身上,或许是被洪承畴安排的工作不好,心里赌气,但不管原因是是什么,总之这位仁兄不管他三七二十一,带队先跑了。

吴三桂属于眼明手快的,一看王扑跑了,知道要乱套,带领自己的人马也开始跑。

这两个榜样起了头,其余的人都学习起了“榜样”的先进逃跑经验。

俗话“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形容现在逃跑的明军一点不为过。

粮草被烧是一个原因,大多数的明军还是有这强烈的“后金”恐惧症的。

粮草被烧就是一个导火索。

吴三桂和王扑带领逃军,沿海岸奔杏山。

早已严阵以待的清军从后面追击掩杀,事先埋伏在塔山、杏山等地的清军又在前面迎头痛击;皇太极还派出数支清军分别到凌河口西直抵海,绝其归路。到第二天黎明,只见“明兵窜走,弥山遍野,自杏山以南,沿海至塔山一路,赴海死者,不可胜计。”

皇太极料到逃到杏山城的吴三桂和王扑,必定想逃回宁远,指示多铎在中途的必经之路设伏。

二十六日,吴三桂、王朴等率残军出杏山,逃向宁远,遭清伏兵掩杀,两人仅以身免。

“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清太宗实录》中记载了当时惨败明军的境况。

再总领导洪承畴,王、吴两位引兵逃离时,洪承畴就知道败局以定,不过关键时刻还有曹变蛟和王廷臣两位总兵,坚守在洪承畴身边。

曹变蛟是名将曹诏的侄子,少年即随曹诏在军中效力,累积军功升至总兵。

王廷臣,一个默默无名的军人,只在松锦之战中露了一面,明史中没有他的传记,但他的气节永远飘扬在中华民族上空。

这两人带领没有逃的一万多人和洪承畴撤到了松山城。

松山城地形是四周缘高,中间偏低,其状如一个大锅,城就建在锅底部的一块台地上,据因北面有一松山,故取城名松山。它是宽长各约三百多米的一座方城,城墙也不算高厚

皇太极对付松山明军的战法,和锦州一样,挖壕沟围困,静等你投降或饿死在里面。

此时忽然从沈阳传来一个消息,对于皇太极来,无疑是个晴天霹雳。

难道有人偷袭沈阳?

一个女人病了,病的很重。

这就是皇太极晚年最宠爱的宸妃,就是传里的海兰珠。

只要你在百度里打上海兰珠三个字,就能出来许多关于皇太极和海兰珠的爱情故事,可见两人的爱情已到了生死相许的地步。

所以皇太极一听到宸妃病重的消息,就丢下前线的战事,急急赶回沈阳。

现在花开两朵了,你想听哪一支?缠绵悱恻的爱情还是铁血沙场?

还是继续松锦大战吧,毕竟这只是皇太极个人的事,跟多尔衮、多铎、阿济格、阿巴泰等诸王贝勒,没有半毛钱关系。

后宫一个女人的死活,不能影响了松锦大战的结果。

洪承畴躲到松山城,倒也挺放心安全问题,因为清军根本就不攻城,就想困着你,把你饿死在城里,然后不费一兵一卒,进城捡现成的。

这一万多人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愣是坚持了第二年的二月,然后终于有人坚持不住了。

这个坚持不住的人就是守松山的副将夏成德,暗中投降了清军,做了内应,于十八日夜引清兵登城。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