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节(3/4)
9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90000
例1820x1年1月1日,企业为建造一项环保工程向银行贷款500万元,期限2年,年利率为6。当年12月1日,企业向当地政府提出财政贴息申请。经审核,当地政府批准按照实际贷款额500万元给与企业年利率的财政贴息,共计0万元,分2次支付。20x2年1月15日,第一笔财政贴息资金12元到账。20x2年月1日,工程完工,第二笔财政贴息资金18万元到账,该工程预计使用寿命10年。
120x2年1月15日实际收到财政贴息,确认政府补助
借:银行存款 120000
贷:递延收益 120000
220x2年月1日实际收到财政贴息,确认政府补助
借:银行存款 180000
贷:递延收益 180000
20x2年月l日工程完工,开始分配递延收益,自20x2年月l日起,每个资产负债表日
借:递延收益 2500
贷:营业外收入 2500
其他分录略
在很少的情况下,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也可能表现为政府向企业无偿划拨长期非货币性资产,应当在实际取得资产并办妥相关受让手续时按照其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如该资产相关凭证上注明的价值与公允价值差异不大的,应当以有关凭证中注明的价值作为公允价值;如该资产相关凭证上没有注明价值或者注明价值与公允价值差异较大,但有活跃市场的,应当根据有确凿证据表明的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1元计量。
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首先同时确认一项资产和递延收益,然后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摊递延收益,计入当期收益。但是,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在取得时计入当期损益。为了避免财务报表产生误导,对于不能合理确定价值的政府补助,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该政府补助的性质、范围和期限。
第三节新旧比较与衔接
一、新旧比较
政府补助准则是在对财政部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等相关会计制度以下称原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基础上完成的,政府补助准则与原制度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一统一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原制度中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没有统一,有些采用收益法,如按销量或工作量收取的定额补助计入补贴收入;有些采用资本法;有些采用总额法,如先征后退的增值税计入补贴收入;有些采用净额法,如将实际收到的财政贴息冲减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等。
政府补助准则统一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要求采用收益法中的总额法处理,将政府补助均全额计入收益“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益”。
二明确了政府补助的概念和分类
原制度规定,具有专门用途的财政拨款,在实际收到补助时先计入专项应付款,待项目完工时,形成资产的部分转入资本公积,不形成资产的部分予以核销。
按照政府补助准则的规定,首先需要判断这项拨款属于政府补助,还是政府的资本性投入。属于政府补助的,应当区分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分别进行会计处理,计入当期收益或递延收益。属于政府资本性投入的,仍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转入资本公积,未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予以核销。
二、新旧衔接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首次执行日,企业对于已经确认的政府补助,不予追溯调整。
首次执行日之后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政府补助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第十八章借款费用
第一节借款费用概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源泉,其需求大量增加,来源日益多元化,无论是固定资产的购建,对外投资,还是材料或者商品的采购等,都需要资金。企业除了利用权益性资金解决部分资金来源外,通常会采取借款方式筹措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借款费用以下简称借款费用准则规范了借款费用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有助于如实反映企业资金成本,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借款费用是企业因借入资金所付出的代价,它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包括企业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资金发生的利息、发行公司债券发生的利息,以及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发生的带息债务所承担的利息等。因借款而发生的折价或者溢价主要是指发行债券等所发生的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