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肃顺卖国(2/3)

洛夫公爵同以往历任的俄国公使一样,他的本姓依然是一只贪婪的北极熊,只不过不同的是他的吃象好了很多而已。

肃顺作为全权谈判钦差大臣,此刻已经完全把希望寄托在了俄国人的身上,因为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都不希望过于介入中国目前的战争,三国都表示可以向清廷出售舰船,但是投资合作建设钢厂、传唱、武器生产等则需要请示本国国内云云。

肃顺能够感觉得到,这些唯利是图的洋人对于帮助大清建设所谓的工业体系根本不感兴,而且也无意帮助大清进行平乱之战,洋人需要只是一个他们所倾销商品的大市场而已。

无奈之下肃顺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并不是很理想的俄国人身上,对于俄国人对土地的贪婪肃顺感到无比的厌烦,靠出卖祖宗打下来的江山维持现状?这个大清朝可就真没几天了。

肃顺斜了一眼身旁的景寿,景寿满脸微笑,在离京之前咸丰密诏了肃顺,给他和景寿协调了一番,肃顺也清楚这个道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挡别人的财路就是找别人给自己添堵,悬一悬可能连祖坟都得让人挖了。

林海疆之所以称为千夫所指,就是因为挡了别人的财路,自己却大发其财,不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其实肃顺从心底也是赞成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不过他自己本身必须得在这一部分人之内才行。

换过来说景寿也是一样,都是给皇上办差,争得是面子,捞得是实惠,所以经过咸丰的调解,肃顺与景寿可谓通力合作,英、法、美诸国一一谈了一遍,他们这才发觉原来两广的那个林海疆还真真的不简单?

单单是能够和那些番人同席而坐就是一番学问,自己就忍受不了那些洋人的傲慢与无礼,但是他还记得自己召见林海疆的时候,林海疆根本就没拿洋人当以回事,言语里面充满了不屑和轻蔑之意。

或许与洋人打交道也有天赋这一说?由于此番密谈涉及大清的国本,所以肃顺特意调来了六个营头的巡防营加强戒备,结果这样一来反而让林海疆的特别情报侦缉队华北局派遣组给盯上了。

对于刚刚在组建的华北局派遣组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显露身的好会,李文骏作为派遣组的总组长,自然更不可能放过这次会,而且旧港方面点名要加强对清廷与欧洲列强之间往来的情报侦缉力度。

于是几名华银子疏通打入北洋衙门的钉子开始发挥起了各自的功效,但是由于此次会谈事关密,北洋衙门也是十步一岗五步一哨,几名暗钉都因为级别过低无法靠近会场而失败。

但是肃顺和曾国藩怎么也没想到,他们的俄文通译谢金生就是一名旧港情报部门的暗钉。

戈莫契洛夫公爵面带微笑的做下后先对肃顺和景寿二人拱了拱,然后用半生不熟的汉语聊了几句无关紧要的话后,戈莫契洛夫公爵开始介入正题,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临行前对其有过具体的嘱托。

因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对清国的几次土地索取历来让清国非常敌视帝国,所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准备利用这次难得的会拉近与清国之间的关系,缓解其中的紧张气氛。

16世纪中期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农奴制。由于农奴制的阻碍,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奴境况十分悲惨,暴动频繁。

国内农奴的频繁暴动实际上已经动摇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执政根基,原有的农奴主阶层作为既得利益阶层又不肯让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只能选择使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段,以疼止疼,这段如果放在林海疆眼中就等于后世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休克疗法。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也意识到了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自己不仅仅只能有敌人,还应该有朋友,守旧、落后、愚昧、喜欢自作聪明的鞭挞人无疑是做朋友很好的选择,而且这个朋友还十分有钱,一个懦弱又有钱的朋友,试问谁不喜欢?

戈莫契洛夫公爵将拟好的副本早已翻译成蒙、满、汉、回、俄共计五种语言,依次发给肃顺和景寿,虽然曾国藩身为北洋水师提督,此番又恩赏为北洋总理大臣,头品顶到双眼花翎、赏穿黄马褂、紫缰绳、紫禁城内乘车等等,为的就是比林海疆这个南洋提督高出一格。

咸丰此举的目的就是想让林海疆在见到曾国藩的时候无比尴尬,但是却忘记了这两位南北提督见面的可能姓简直大于等于零。

戈莫契洛夫公爵提交的所谓协议内容并不多,肃顺很快就草览了一遍,里面没有关于铁路和对大清领土的要求,仅仅这一点也让他长长的松了口气,俄国人多少还是知道一些进退的,他们无非就是想多赚些银子罢了,钱没了可以加赋税,只要大清朝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