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满地烟雨(2/3)

家挨户敲门,通知到全部人家后才回到自己的家,父亲说校长家最麻烦,敲了很久才开门。结果自己家很多东西都没时间转移了,被第二天的大水全部泡坏了,母亲后来对此还颇有抱怨。县城的水是慢慢上来的,不象农村那里,十米高的大浪把院墙和房子全部打翻了。县城里学校的水面高度最高到了房梁,上面存放的照片、邮票等全部被泡坏了。”

徐亦达补充着:“可不是吗,我以前集邮,那些文革邮票的确很珍贵。”

余跃没接话茬,继续叙述着:“洪水来之前我们已经都跑到了学校的舞台上,又在舞台上把教室里的课桌摞起来垒了两层,大家才安然无恙。其实你不知道,水面下去的时候垮掉的房子才是最多的。不过西关内的县委那里地势高,居然水都没上去。灾后部队的直升机飞了过来,盘旋在县城上空,扔下成麻袋的烙饼来,也是我儿时的回忆。”

徐亦达听着,默然不语。

“其实本来暑假期间,母亲准备带我和姐姐去外婆家,出发前一晚就开始下大雨,连着三天,真是倾盆,然后就溃坝了,幸好没出发,要不我们三个也完了。第二年我家就找机会从遂平县城调到了驻马店市。”余跃叹了口气说道。

徐亦达端起酒杯来:“唉,我们信阳地区大跃进期间也饿死了不少人啊。”

提起这个来,余跃更是悲伤:“那时候信阳的确也是灾区,不过遂平一样,都是悲哀的地方。我的爷爷、奶奶和叔叔,一家三口人在1959年底和1960年春相继饿死,就是在遂平县的阳丰公社。最早三年大跃进期间,遂平县就有岈山公社的不光彩印记。1958年遂平县西部的岈山地区成立了集体农庄,并借鉴苏联的集体农庄名称,把它命名为“卫星集体农庄”。而愚昧的乡村干部积极响应号召,想要“跑步进入”,弄了一块.9亩的小麦试验田来。最终为了比拼业绩,把附近10亩的麦田收割了下来,堆进了试验田里,弄虚作假凑了个上万斤的数字来,并且发表在1958年6月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上,号称亩产50斤,放了颗“农业高产卫星”。所以民间也有人说遂平县1975年遭遇的这场洪灾,是对它当年放“高产卫星”的现世报应,只是可怜了那些无辜的生灵。”

徐亦达默默地拍了拍余跃的肩膀安慰着他。

余跃端起酒杯来,跟徐亦达碰了一口:“我的三位长辈至亲,都死于建国后的各种非难,所谓天灾交加。其实建国后的所谓天灾,不过是的遮羞布而已。今天跟你聊有些多了,只是时刻警醒着,不断教育自己和孩子,不忘历史,才能珍惜当下,不畏未来。”

夜已经深了,两人喝得有些酩酊,聊得却有些沧桑。最后徐亦达吟了四句古诗来结束酒局: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两人举杯一饮而尽,放下碗筷后各自回房休息了。第二天余跃和妻子离开了北海返回了河南,临别时余跃与徐亦达分别勉励,互道珍重。

北海市的互联网终于可以陆续接入家庭和各个单位了,徐亦达迅速去办理了相应手续,电信局的人来家里安装了一个拨号上网的modem,也就是俗称的“猫”,一头连接上电话线,一头用网线接到计算机上的网卡上就能拨号上网了,随着modem那里一阵“吱吱”的叫声响过后,屏幕右下角的网络连接小图标亮了起来,虽然速度只有14.4kbs,但是已经给徐亦达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空间。

上网后,徐亦达先去申请了一个16的电子邮箱,然后就是看看各种新闻,也会用搜索引擎找些信息和资料。因为这种拨号上网是按时间计费的,每分每秒都很珍贵,徐亦达看新闻的时候往往是去访问yahoo,用鼠标击那些新闻标题,等着各个网页打开,等网页信息加载完毕,连忙再关掉联网的modem,再仔细相应信息,这样可以节约一些银子。

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极度饥渴的徐亦达,订阅了一份电脑报,每周一期的内容里包含着各种硬件、软件和互联网的知识和技巧,他如饥似渴地着,看着不过瘾,他又把往年的电脑报合订本买了来,从头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然后徐亦达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就开始不断尝试和体验各种软件和互联网应用,他飞快地学会了如何用网络蚂蚁ants下载软件和资料,也在网易注册了个人网站的二级域名,用网易提供的个人空间,使用frontage试着做了个人网站,虽然非常简陋粗糙,只是一些静态页面,但是他对那些简单的html代码还是基本掌握了。然后亦达上传了一些图片和文字,用表格做了个简单的排版,还做了些翻页页面,把自己喜欢的《飞鸟集》内容放到了上面。

偶尔的时候,徐亦达也去一些网络聊天室里瞎聊。除了网易聊天室之外,还有碧海银沙、邕城茶楼等,大家没啥主题,也都是匿名,却也聊得热闹无比。

徐亦达继续报考mba的事情虽然没有跟蒋欢取得一致意见,但是他还是一直在网络上积极寻找和关注着相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