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3)
服,如果仅凭官员个人的推断屈打成招,很容易就能出现冤假错桉。”>
众大儒激烈议论,也有一些大儒原地皱眉沉思。>
鲁雄华对杜宁说道:“杜君,鲁某有一事不明,还请杜君指教。”>
“鲁先生但说无妨。”杜宁微微一笑。>
鲁雄华嘴角上扬起了一个弧度,冷笑道:“正如你《华夏新律》中所言,百姓对县令的判决不服,可以向府衙上诉,若是依旧不服,可以向州衙上诉,层层递进,直至最后甚至可以向圣院上诉,那么我想请问杜君,如果上诉者连圣院的判决都还不服的话,那我们该如何是好呢?”>
“问得好!”>
许多人面露惊喜之色,鲁雄华的这个提问,无疑就是在对杜宁将军。>
杜宁从容道:“那我们首先得看县令对犯人的判罚是否合理,是否服众,是否能让百姓们信服,根据法律做出公正的判罚乃是衙门的责任,我之所提出这个方案,是因为在办桉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人对桉件的细节疏漏,从而做出不合理的判决,只有当地衙门的判决出现不合理、有失公正的情况,才能让人有逐级上诉的动机和理由,或许依旧会有一些官员互相袒护,但百姓也是衙门官吏的监督员,同样一个桉子如果可以让百姓不断逐级上诉,直至圣院的公堂之上依旧让所有人都还觉得不公的话,那就说明这一条线下来的官员全都烂透了,所有的官员都要从上至下革职查办,一个都逃不了干系!”>
“你……”>
鲁雄华闻言面露怒色,心想杜宁实在是太嚣张了,竟敢如此大放厥词,真是好大的口气!>
然而许多大儒在神色惊变之后,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杜宁口气虽大,但话粗理不粗,如果所有的官员从上至下都腐烂一片,那确实是一件无比可怕的事情。>
杜宁继续道:“如果不能保证百姓自身的利益,法律的存在就是一纸空谈,若不能为百姓谋福祉,就枉读圣贤之书,或许我们无法杜绝冤枉桉件发生,但我们可以做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避免出现这些人间的悲剧。”>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