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罢,命令手下军卒探试浑河水势,选择渡河地点。[≈][].[].[]不多时,探马前来报告:河水不深,仅及马腹,河中还有船数十只。杜松听报大喜,一边举杯痛饮,一边对众将:这真是天人齐助啊!于是,他弃船不坐,身不披甲,策马大呼而进,急催军卒渡河。手下的将士见将军身上没有披甲,急请披甲再进。杜松大笑,并且骂道:身入阵战,披坚甲岂是大丈夫所为!老夫束发从军以来,不知甲重几何,今日你们众人想以甲苦累老夫不成。谈笑之间已经到了河中,进入水中的有杜松本部亲兵及右营游击刘遇节的五千骑兵,人、马、车营近万名。

开始河水平稳,众军涉水渡河,入河的战车有五百多辆,杜松命令内丁在前开路。当渡河官军大部分行至河中时,未料后金军早已按照**哈赤的命令壅沙于浑河上游,阻水作坝,蓄水高达数丈。后金军卒得知明军人、马、车已经拥入河中,便掘坝放水。突然大水咆哮而下,向杜松军猛扑过来。总兵官赵梦麟看见水势猛涨,感觉势头不对,极力向杜松谏言,要求停止过河,杜松不听。车营各官也来恳请回师,杜松更是不理。水位渐高,人人各自奔命,兵卒淹死在河中的近一千余人。后军的大炮等重火器都阻于河岸,一水相隔,分军为二。争渡过河的,又当傍晚,寒气逼人,军不成军,乱作一团。

忽然浑河以东胡笳大作,山谷中骤然出现万余火炬,喊杀之声震天,一彪人马向河岸冲来。

杜老将军当机立断,下令全军集结迎战,他亲自率领内丁和渡河军卒及朝鲜李朝的近百名铳手,主动向后金军冲杀过去。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杜松首先遇到的是后金大将哈都,轮起大刀就砍了过去,下面的士兵见老将军都身先士卒了,个个都奋勇杀向后金军。

全军气势一时很旺,哈都感觉难以招架,不得不暂时后退。杜松紧追于后,直至界藩山下。杜松部下的某些士卒,误认为胜局已定,目无军纪,不听号令,各自争功,无意力战,敌兵一人倒下,竟有十数个人下马争割首级,致使全军的战斗力大减。。

与此同时,后金军的另一部分围攻明军右营刘遇节军,总兵官坐营中军王捷等败阵脱逃,使杜松军更孤立了。未能渡河的明军移营于萨尔浒山上。正在两军都处在极其紧张的时刻,大英明汗**哈赤命令大贝勒代善前来增援。

当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到达战地时,杜将军正在率兵争夺吉林崖界藩山城,欲控制制高点,战斗激烈,明兵死伤惨重,朝鲜李朝的百余名铳手几乎全部战死了。杜将军处于欲攻而不能得,想退又不可能的境地。四大贝勒商定先攻吉林崖,立刻派一千兵登山,协助山上守军向下冲击。又派右翼四旗兵配合山上兵夹攻杜松军,以左翼四旗兵监视萨尔浒军大营。

正当部阵的关键时刻,大英明汗**哈赤率领后继军队赶到。**哈赤认为,众贝勒的用兵,不能一战动摇明军根本,乱其军心。决定改变攻击方向,令右翼二旗兵增援左翼四旗兵,先破萨尔浒大营,他断言:此兵一败,界藩的兵自然丧胆。令右翼两白旗监视界藩山杜松所部,待吉林山上兵下冲的时候,协助夹击。**哈赤在这关键时刻,作出有决定意义的判断,加速了西部战场的作战进程,为全局的胜利争得了宝贵的时间。这时,**哈赤亲率不少于六旗的精锐士兵,约四万五千多人,而明军萨尔浒大营仅有一万五千左右的兵,集中二倍以上的优势兵力进行围攻。加上八旗战士熟知地形,所以,接战不多时,萨尔浒大营明兵便土崩瓦解,溃不成军,纷纷逃窜了。

杜松所率领的军队得知失去老营,军心动摇,吉林崖上八旗士卒下冲的时候,两白旗军又从山后压下来,杜松军立即被八旗士卒团团围住。杜将军再次抡动大刀迎战,天时已经是正午了。众贝勒已经发现难于抵挡的是杜松将军。于是,命令各旗士兵放弃杜军余部,向杜将军合围,重重围困,势如铁桶一般。杜松得知萨尔浒大营兵已经溃散,待援无望,便欲率军奋力杀出重围。然而,八旗兵已经集中全部兵力,团团围住,两军自午时一直杀到晚上十点,杜松率领少数亲兵砍杀数里,到达坎钦山(今抚顺营盘西)仍不得脱身。最后,他毕竟不是终结者,再厉害也精疲力竭,又突然面中一矢,落马而死。

呜呼,英勇无敌杜老将军,国之柱石。杜松是明军中有名的将领,**哈赤素畏杜总兵,口称“太师”。**哈赤称呼杜松“太师”,并不是杜松爵位升到了“太师”这一阶,因为李成梁原先是“太师”,女真人都惧怕这个太师,所以就称明朝英勇的将军“太师”。
本章已完成!